Linux改变了商业世界里的竞争格局,同时也被商业力量所改变
于明俭。中国Linux界最富盛名的黑客,最早做Linux中文平台和输入法的人。1999年,于明俭和另外一个“TurboLinux四剑客”之一的方汉,找到了金山。他们的目的是想劝说当时金山的软件支持Linux,唯一的理由则是对Linux的一腔热血和期望。
他们幼稚的举动当然没有成功,但金山也没有错。金山没有理由冒险涉足一个仍属于爱好者的玩具,而不顾商业、市场和利润。事情就这么搁置下来。
时光很快翻过了四年。2003年,金山在发布未来三年规划时,有两个数字特别引人注目:3年内投入2亿元到研发。此外,Linux被列入金山的研究领域,直接的研发人员和间接为它服务的研发人员将超过150人。
金山的昨天和今天的选择都没有变,变化的是Linux。机会来临时,我们往往发现措手不及。2003年8月,国务院采购中心处长高志刚在“国家部委WPS Office 2003换装大会”上向外界透露,政府采购的硬件产品必须预装国产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Linux战略转变成为一种国策。支持Linux意味着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大的机会。Linux在中国的一路凯歌,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就如同穷孩子需要的不是咖啡,而是米饭。
除了微软,IT业的几大巨头:IBM、Sun、HP、Intel、AMD纷纷全面拥抱Linux,最核心的当然是利益, Linux给商业世界的池塘里注入了一道清水,也赋予了选择的权利和愿望。
从1991年Linus Tornald最初发布Linux v0.01算起,Linux已走过十余年的历程。十年间,世界天翻地覆。Linux改变了世界,同时也被世界所改变。
Linux遍地开花
2003年10月28日。广州。“Linux&J2EE电子政务产品方案研讨会暨WPS2003政府采购换装工作会议”在此地举行。
此次会议上,广东省计委、信息产业厅联手推荐了三套基于Linux&J2EE技术的电子政务产品方案,方案整合了中科红旗、Red Hat的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Oracle数据库、IBM DB2数据库和中间件WebSphere、服务器X440,以及金蝶中间件Apusic和办公套件金山WPS2003及永中Office。而在桌面系统占据垄断地位的微软操作系统以及Office软件,则并不在此次政府的推荐之列。
windflying 于 2005-10-29 22:41:41发表:
了解了
aini 于 2005-09-10 23:08:27发表:
Oracle是在2002年6月宣布与Red Hat的紧密合作计划的。当时Oracle说,其带有RAC的高效Oracle 9i数据库将在DELL出售的服务器和存储器中支持Red Hat Linux Advanced Server操作系统,这也将是Oracle首次完全对之负责的操作系统。用户对Linux售后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的疑虑,将会由Oracle出面全权处理,这无疑又是对Linux走向商业应用的一大贡献。而紧接着,DELL公司也宣布了与Red Hat的合作,主要内容是把DELL销售的Linux服务器的技术支持工作交给Red Hat来处理。Red Hat最新的盟友是日本的富士通,在富士通也准备像IBM那样接近Linux的时候,它首先就想到了RedHat。而且,两家公司甚至在最近宣布,将成立一个新的合作组织,共同开发面向企业应用的Linux产品。
而对于最近几年热捧Linux的IBM以及接替康柏继续与Red Hat亲近的惠普来说,它们选择与Red Hat建立结盟关系似乎都是名正言顺的事情。IBM的Linux伙伴远不止Red Hat一个;而惠普则是想更多的借助Red Hat,在Linux领域的影响力来弥补自身在该环节的不足,并力争稳守住中档Unix服务器市场上的优势。
即使是对曾经自主开发了Linux版本的Sun,也在2003年5月放弃了自有品牌,并且开始与Red Hat合作。“本公司将停止提供自主开发的Sun Linux,并将在今后一年内改为提供Red Hat Linux”,Sun公司的董事James Whitemore在2003年5月宣布。从2002年8月开始,Sun在其首款通用Linux服务器LX50中预装了Sun
Linux,而实际上,Sun Linux原先也正是基于Red Hat的Linux版本开发的。
不过,在广泛的同盟关系之外,Red Hat已经开始悄悄的向商用软件开发商的角色转变,尽管这样的转变会受到众多Linux爱好者们的质疑。2003年11月,从Red Hat官方传来消息说,将从今年年底到明年5月,陆续停掉对Red Hat Linux 7.1到9.0的技术支持服务,并不再提供售价为39.95~149.95美元之间的产品。其实早在2003年年初就已经出现了相关迹象,当时,RedHat和MandrakeSoft相继宣布,限制桌面版用户支持并结束前期版本的更新。
Red Hat正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面向企业级的Enterprise Linux产品中,而整个Linux市场也正进一步的向企业级轨道倾斜。还好,Red Hat留下了Fedora,这是一项以生产拥有最先进技术的Linux版本为主要目的的Linux社区开发计划,主要面向Linux发烧友,而且Fedora Core 1已经在2003年11月问世。
然而,Red Hat计划在2004年上半年进军中间件市场的消息却无疑使它的角色转变显得格外明显,在这一领域,Red Hat将会面对IBM、BEA和Sun等公司的强大压力,看来是不是Linux寡头似乎已经并不重要了。(未完待续,请关注下)
aini 于 2005-09-10 23:07:44发表:
Linux巨头心态
汇聚在Linux周围的力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一面是Linux厂商为了生存需要而努力发奋图强,一面是众多相关利益者在市场和自身压力面前选择了追捧、跟进或是妥协的路线。无论这些大小巨头的策略选择是不是充满无奈,Linux都像磁石一样吸引了绝大多数厂商的高度关注。而且,这样的吸引力还会继续强大下去。
Red Hat:未来的Linux寡头?
尽管Red Hat的CEO MatthewSzulik一再强调,“Red Hat并不会成为另一个微软,也不会打算挤掉其他竞争者,甚至它还没开始想如何扩大它的市场份额”,但事实上,Red Hat已经毫无疑问的坐稳了当前Linux市场的霸主地位。而且,伴随着第二大Linux厂商SuSE的消失,Red Hat的优势更加显而易见。
很难想像,一家创立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林场和烟草田中、在1995年只有不到20名员工(其中还包括总机、业务员以及内勤人员)的小公司居然能在微软的眼皮底下顺利发展到今天。据美国IDC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Red Hat在2001年的市场份额几乎达到了75%的高点,而紧随其后的正是SuSE,不过也仅仅只有近13%的份额。对于Red Hat来说,它自身的发展轨迹也恰恰映射出Linux从弱到强的历程,尤其是它进入企业级市场以后。
其中当然少不了Linux爱好者的功劳,这也是自由软件的鲜明特点。曾经有段颇为动人的故事。在Red Hat公司股票准备上市之前,Red Hat曾经希望能在Linux社区中找到那些曾对Red Hat的Linux产品提供过帮助的人,并准备把一部份原始股出售给他们。结果让人大吃一惊,那是一份大约五千人的名单。后来,由于美国股市的某些法令限制,最后仅有一千多人能够参与认股。然而,Red Hat这样的举动还是给整个Linux社区都留下了颇为光彩的印象。Red Hat的股票发行当天,其股价就从14美元飙升至52美元,涨幅接近300%。
当然,看好Red Hat前途的不仅仅只是华尔街。在Red Hat不断增资的过程中,除了当初鼎立支持的两大风险投资公司之外,后面还有一长串响亮的名字:Intel、IBM、Compaq、Dell、Novell、Oracle等等。其中尤其以Intel的表现最积极也最果断,Intel甚至为此不惜得罪微软。这一方面说明Intel很早就感受到了Linux的潜力而要为自己的芯片尽可能多的创造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微软也在很早就感受到了Linux的威胁。这些早期的判断随后都陆续得到了事实的印证。除了越来越多的巨头投入Linux的怀抱之外,就是微软对Linux日益加深的憎恨。
现在看来,Red Hat的发展策略无疑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Red Hat现在几乎已经和IT业界的每一家重量级厂商都建立了结盟或者合作关系,虽然每一种关系的性质可能不尽相同,但这样广泛友好的做法确实收到了大面积的良好效果。从另一个角度看,Red Hat不仅在技术实力上拥有众多当今顶尖级的Linux程序员和开放源码工程师,而且巨头们的提携也帮助Red Hat很快建立了在Linux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和认可度。
芯片方面,“Lintel”的说法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而Red Hat凭借与Intel根深蒂固的关系更是几乎已经成为Linux产品的代名词。难得的是,对于AMD,Red Hat同样心无芥蒂。早在2002年中,Red Hat就已经宣布将在自己的Red Hat Linux Advanced Server以及未来的企业版Linux产品中为AMD今后即将推出的64位芯片Opteron和Athlon提供全球支持服务。而当时的RedHat Linux Advanced Server还只是32位的。
aini 于 2005-09-10 23:07:23发表:
欧洲是最早行动的地区。2003年5月,德国慕尼黑市已同意使用Linux个人电脑取代1万4千台Windows系统。5个月以后,英国政府在英国的公共事务部门甚至包括副首相办公室展开了9个Linux测试项目,目的是平衡开源软件和商业软件的比例,帮助这些机构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使他们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亚洲政府也在做相同的事情。亚洲各国除了制订各自的寻找Windows替代品的计划外,中、日、韩已在这方面结成了同盟,三国联合开发的新操作系统将用于各自国家的下一代手机、数码相机以及其它数字产品上面。该消息的宣布使微软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并迅速反应,“我们更愿意让市场来决定软件行业的胜者”、“政府不应该参与进来”。除此之外,法国、俄罗斯、印度、巴西政府都开始考虑Linux操作系统。
也许很多人并不清楚,现在看起来颇受政府采购“排挤”的微软其实就是政府采购的直接收益者。但即使是在美国,微软的基础也松动起来,10月21日,美国马萨诸塞州下令该州首席技术官在未来的信息技术支出方面采取名为“公开标准和公开源代码”的政策,这也许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州政府表达出来的最明确的态度。
但很多人都表示,各国政府对Linux等开源软件的实际行动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微软,更重要的是,当在市场上营造了竞争的环境后,消费者和公司都有了与微软讨价还价的能力。
商业的魔力
随着影响力的扩大,Linux很能满足技术巨头们的战略需求,现在,软件公司都开始想方设法的把Linux商业化,而用户的态度更坚定了它们的想法。尽管在2003年3月,SCO公司起诉IBM,指控它在其Linux中盗用SCO的Unix技术。但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倾向认为,SCO与IBM之间的法律纠纷只是厂商之间的纠纷,他们不会因为使用Linux而承担法律责任。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法律纠纷,也许正好能说明Linux已经踏上了商业化的道路,而这些麻烦就是可以理解的。
不管是以Linux为主业,或者把Linux当作一种战略,包括IBM、惠普、英特尔、戴尔、Sun、红帽、Novell等都是将Linux回归到商业路途阵营中的重要推进者。以IBM公司为例,IBM为使自己的软件和服务器的发展符合Linux的发展方向,已计划投入达13亿美元的巨资,并调拨了200多名工程师与开源领域合作,共同提高Linux在商业实战中的性能。IBM还出现在帮助政府评价Linux的第一线,与英国、俄罗斯、巴西等政府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
在IBM的强大影响力之下,行业里有更多的资源流向了Linux并形成了一股合力。主宰个人电脑芯片市场的英特尔开始为Linux生产处理器;惠普正在大肆促销Linux,比如向用户提供免费的服务和设备,以吸引用户使用Linux系统;戴尔也已经把Linux用在了其强大的营销网络中;领先的Linux销售商红帽(Red Hat)则与所有的大型计算机公司都签署了分销协议。即便是开始对Linux的态度不甚明确的Sun也在利用其Java技术协助打开Linux桌面操作系统发展缓慢的局面。事实上,有微软这个实力强劲的对手,也让Linux有了竞争的方向。
也许,Linux的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开源和商业这两股相互制衡的力量在未来能否寻找到一个平衡点。
aini 于 2005-09-10 23:07:07发表:
开源的力量
“现在是开源的季节。”IBM(德国)总经理Walter Raizner说。显然,Linux就是这个季节里最活跃的一分子。
12年前,当年轻的芬兰软件程序员林纳斯.特沃德斯(Linus Torvalds)出于让Unix操作系统能在个人计算机上运行的目的,通过删改Unix程序代码而开发出Linux初始程序时根本没有想到,Linux在今天已经成长为一只重要的软件力量。由于没有任何商业的目的,特沃德斯决定与其他人自由的共享这项技术,并把自己编好的小程序公布在互联网上。
这样的想法与源代码开放运动不谋而合,迅速得到了互联网中志同道合者的积极响应。源代码开放运动的开山人理查得.斯托尔曼(Stallman)的初衷是开发出一种不受版权限制的自由软件,但也有一套自己的许可证体系,特沃德斯就是在此基础上最终开发出Linux操作系统的。尽管在源代码开放阵营里也有人认为斯托尔曼的想法过于激进,但围绕着Linux,一直便按照这样的规则进行:只要你愿意与他人分享源代码,就可以任意的对Linux进行修改、扩充新的功能。事实上,特沃德斯在一定程度上就像互联网的另一个传奇人物“网络之父”伯纳斯.李,放弃对财富的追求----将万维网的技术无偿贡献出来,而特沃德斯也没有从Linux中直接获利。
正因为如此,在与Unix或Windows比较时,Linux有着无以伦比的优势:免费、源代码公开和可以自由的传播,结果不但使Linux像潮水般的涌来,还对软件产业的传统势力构成了威胁,来自于世界各个角落的数以千计的志愿程序员的集体的智慧不可估量。就像微软公司所说,“我们习惯于在产品之间或公司之间展开竞争,而这一次的情况却是我们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的。”微软不安的发现,它要面对的是一个阵营,而且一贯的价格手段消失殆尽,竞争手段在Linux身上也起不了作用了。
Linux集合的是众多的开发热情,并在社区和协会的努力下形成结果,专注于Linux企业化应用的开放软件开发实验室(OSDL)就是这样的一个机构,也是直接支持Linux发展的力量。美国《商业周刊》曾做过一个比较:盖茨所领导的是一个企业实体,而特沃德斯更像是一名Linux社区内的宗教领袖;并认为,“松散性的组织比企业实体更能察觉到业界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能更敏锐地捕捉到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目前的Linux产品还无法对Windows构成致命威胁,但Linux社区所拥有的开发潜力却十分强大,这正是Linux源源不断的生命力的根源。其实,Linux实力早已体现出来了,只是在不同的时刻将有不同的表现。
政府的标杆作用
如果说开源社区更多的是自发性,那么政府则代表了引导性和一种标杆作用,而且,政府自己通常就是最大的用户。毫无疑问,在Linux浪潮中,政府已成为推波助澜的重要力量,因为从不同的政府中传来的是同样的声音----出于安全的考虑,且避免受限于某一个公司。
aini 于 2005-09-10 23:06:26发表:
但是后来证明这种开源项目的商业化前景不容乐观。Linux程序员普遍有一种心态,就是满足自己,自己做得很愉快,但是在商业社会里,这种心态下生产的产品难以找到市场。
很多企业也开始走向封闭源代码模式。Linux发展最大的障碍并不是微软,而是盗版,是Windows的盗版。本来Windows需要1000多美金,Linux产品具有很大的竞争力。但是在盗版目前,Linux遭受了本质的打击,实际上这已经是一种不平等的竞争。
不过当时Linux的兴起,带动了一批Linux人才的成长。革命的心态已经平静,最后需要的还是改良。Linux们最终走向各自不同的领域,推进着中国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
于明俭们后来从事的是网络安全。现在的公司已经并到了亚信。在网络安全市场,Linux有很大的机会。前不久说Linux内核出现漏洞,Debian的服务器被攻击,但是这个问题很快就被开源社区解决了。相比今年“冲击波”病毒的旷日持久,Linux哪怕有问题,解决问题的速度也是高效率的,根本原因就是Linux不是黑箱操作。在涉及国家信息安全的重要部门、领域,根本不可能考虑采用一个不开放、无法控制的系统。
不必避讳,Linux走出南极的道路上,还会遇到各种障碍。有的甚至要经过一代人、数代人的努力,但是游戏规则已经改变。
未来在于孩子。当年电脑课说学DOS就是学计算机,谁又曾怀疑过?有时候最简单的东西,比如习惯的力量,仍然在起着移山的作用。于明俭的小孩很喜欢玩游戏,他的游戏平台是在Linux上装了一套Lindows系统,可以顺畅的运行几乎所有Windows程序,包括IE、Office。他把联众的游戏大厅程序装到了Lindows上,然后再下载其它的联众棋牌程序,玩得非常愉快。
而微软所惧怕的,不是现在,正是未来。
改变Linux的几股力量
看起来,Linux是那么的锐不可挡,支持的声浪早已是一浪高过一浪。在过去的2003年,除了在服务器市场依然保持迅猛无比的扩张速度,即便是在不被看好的桌面操作系统领域在这一年也有所收获----超越苹果Mac OS成为全球第二大桌面操作系统,尽管所占份额在绝对值上与Windows相差甚远,尽管微软CEO鲍尔默曾表示“比苹果的知名度还要小的平台,我不认为那会是很好的开始”。连Linux过去很少染指的手持设备领域,也传来了迫不及待的声音,日本先锋级移动电话服务供应商NTT DoCoMo催促其手机供应商生产基于Linux的手机,而摩托罗拉也准备在Linux手机上大干一场。在Linux的阵营里,几乎包括了除微软之外所有的公司,具有引导作用的政府更是坚定的站在了支持者一方。
当Linux现象改变了市场格局、改变了用户、也改变了微软时,Linux本身也成为了被改变的对象,是什么力量让作为程序员业余爱好的Linux跃升为主流操作系统?经济衰退造成的成本压力和微软的过分强大,让公司纷纷开始向低成本的替代品靠拢,而Linux又刚好适时适地的出现了。但Linux的生命力仅靠这个是不够的,开放源代码运动、政府的作用以及来自商业领域的众公司的力量都不能被忽略,而Linux就在自由与商业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中向更优良的模式发展。
aini 于 2005-09-10 23:06:09发表:
甚至在行业桌面、企业办公的领域,Linux也不再是乏善可陈。Sun宣布要支持Linux桌面,给Linux产业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而在国内,后起之秀就更多,共创开源、刚成立的上海中标软件、永中Office、包括红旗。大好局势以致让金山的雷军决定,“要把金山成熟的产品线全部移植到Linux平台上”。
旧时的丑小鸭,现在已经是白天鹅。Linux在中国已由“声”转换为“势”,一场规模庞大的“声”“势”运动已全面铺开。
企鹅走出南极
在接受《互联网周刊》采访时,今年36岁的于明俭显得历经风霜。伴随着Linux的沉浮,于明俭在业界却始终拥有强大的号召力。
1998年,由于迷恋Linux离开了中科院高能所和他的理论物理专业,于明俭加入了TurboLinux公司。当时他和同是高能所的方汉、陈向阳,被认为是国内最好的Linux开发小组,和后来加入的杨继国一起,被誉为“TurboLinux四剑客”。
于明俭是最早从事Linux中文平台和输入法开发的人。和几乎所有的国产软件一样,Linux在中国的发展以中文化作为起点,可差比最早的四通利方。于明俭声誉的主要来源,在于共享和开放,他的成果往往汇入到开源社区,甚至各种Linux发行版本之中。
5年已经过去。5年间,于明俭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唯一未变的是当年的四剑客现在仍在一起共事。每逢重大的问题,四个人总是投票解决。
Linux最深入人心的形象是一只企鹅。如今,这只企鹅经历了怀疑、观望、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平淡,但它已经不可能久居南极,因为人们都需要它。
当时Linux的最初命运,于明俭还记得很清楚。人们买回预装Linux的电脑后,第一件事就是先找个办法卸掉,然后换个盗版的Windows装上。
2000年,国内Linux风起云涌。后来,联想的幸福Linux,迫于微软的压力不做了。TurboLinux之后改做服务器,做得还不错。而蓝点的嵌入式机顶盒一直没找到市场,于是转而开发网络安全、防火墙等产品。
流产的项目太多。当时有一种模式,就是一家大公司,投钱到一个开源项目里。这种模式一度风行,比如做桌面的Ximian(西面)项目。
aini 于 2005-09-10 23:05:44发表:
这个单子价值不扉,今后几年广东规模达数百亿元的电子政务市场将对微软说“不”。
而广东省信息产业厅科技与政策法规处副处长赵愚表示,“我国在电子政务系统采用Linux平台的大原则早已确定”。中国政府选择“跨平台”、“国产化”、“产业化”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已明确。
北京。金山。共创开源近二十名富有经验的Linux软件工程师没有一人离职,直接进入了金山在北京的研发部门。政府采购大单的来临让金山恨不得多生出一双手来。时间无多,金山举起了收购、合作、联盟的大棒。
11月5日,就在微软CEO鲍尔默访华的当天,金山与IBM正式签署了面向Linux平台应用软件研发的“金山--IBM战略合作协议”。金山将借IBM之力,开发跨平台的、适合中国企业特点的软件应用解决方案。
Sun也加紧了步伐。11月18日,Sun公司宣布将与中国科技部和信息产业部合作,推广Java Desktop System。这套系统实际上就是Linux平台上加上Java的软件包。
不管是中国还是美国,政府或者军方都是拉动软件产业最巨大的力量之一。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计算,全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市场规模大约在1800亿元到2000亿元之间,80%的政府部门要实现办公信息化,这意味着全国3000多万名公务员中将有60%重新配置PC,仅PC市场就超过1000亿元。按硬件和软件之间4∶1配比来计算,软件市场容量最保守估计也将达到300亿元。
而实际上,Linux的隐性使用更是难以测算。许多中小企业直接用Linux搭建网站服务器、邮件服务器甚至协同工作的平台,不需要高昂的硬件投资,也不涉及版权的纠纷。
Linux并不仅仅是个单纯的操作系统。它周围围绕着数量庞大的开源软件。比如搭建网站服务器的Apache、搭建邮件服务器的Sendmail、免费而高效率的数据库MySQL,这些软件组成了一个庞大的Linux生态圈,足以支持一个基本的企业IT投资所需要达到的效用。
而这些系统的源代码都是开放的。这意味着企业和国家可以为信息系统的长远利益打下基础,而不是在一个黑箱里打转。而Linux又是可以裁剪或者扩充的,从最高端的集群,到最精细的嵌入式产品,Linux都游刃有余。
摩托罗拉刚发布了它的彩信A760,这是它首款集Linux操作系统和无线Java技术于一身的智能手机。A760在手写识别和文字输入方面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内置软件能够支持服务商提供的42种服务内容,更重要的是,它具有应用开发上的无限空间。
各种嵌入式产品市场,包括汽车电子、数字电视机顶盒、工业机器人、数字家庭,Linux都成为最具活力和可伸缩性的软件平台的基础。
在服务器市场,Linux已经挺起了腰杆,进入了前三甲。而且势头越来越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