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汉语词典
裱褙的意思
裱褙
词语裱褙
拼音biǎo bèi
裱褙基本意思
◎ 裱褙 biǎobèi
[mount a picture] 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为装订
裱褙意思精修版
- 亦作“ 裱背 ”。用纸或丝织品做衬托,来装潢字画书籍,或加以修补,使之美观耐久。凡裱褙必两层,书画等正面向外者,谓之裱;以无染素纸衬托其背者,称为褙。《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 王太尉 取污了绢来看时,完然一幅全身 吕洞宾 ……将这幅仙画送进入后宫,太后娘娘裱褙了,内府侍奉。”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误画》:“门掛招牌利市,家传裱背生涯。” 清 顾张思 《土风录·裱褙》:“装潢曰裱褙。”参阅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裱背十三科》。
- ◎ 裱褙 biǎobèi[mount a picture] 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为装订
- 「裱褙」是为欣赏或保存、收藏画作之便,为书画做修护的技术与艺术。 裱褙也称作装裱、装池、装潢、装治、装背、装禠。裱,或作「表」,褙,即是背,在是裱褙书画时,必定糊两层,有画的一面向外称为裱,以素纸托于画的背面为褙,所以此种技术称作裱褙。又因在书画的边缘镶饰绫锦,使书画本身如同被绫锦所圈围的水池,所以又称作装池或装潢(潢即是水池之意)。裱褙技术的好坏、绫绢的色彩、材料的选择、形式的搭配,都直接影响作品表达的效果。好的裱褙不但能为作品修补损伤,且能增添艺术效果;若技术不佳,非但不能烘托作品精神,更可能损害作品。故装裱技术也成为书画家相当重视的一个作品完成的过程。历代亦曾出现不少装裱专着,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有「论装背褾轴」一篇,明代周嘉胄的〔装潢志〕及清代周二学的 〔赏延素心录〕。 依据〔历代名画记〕,晋代之前的装裱技术尚不佳,至五代宋时,范晔始能装裱。北宋以来,随着画院的建立及皇室对书画收藏的关注,装裱技术日益臻进,北宋时代已出现装裱较佳之手卷、立轴。 裱褙的形式可分为册页、手卷、立轴三种。册页是一个或多个对幅裱成一个摺子或一本书册;手卷多半是将横幅长画首尾加上杆、轴,适合摊在桌面上,两手一面卷一面欣赏;立轴则是将直幅的画上下加上轴,适合挂在墙上观赏。由于元、明以来,文人喜于画幅上题跋,装裱时必须加入许多附属部分,而使册页、手卷、立轴的裱褙形式有了更复杂的变化。--作者:周淑卿
- 用纸、布或丝织品为衬底,将书画等黏糊起来,以便于收藏或展示。以书画向外,称为「裱」,做衬底的托背,称为「褙」。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一三.铺席》:「朝天门里大石版朱家裱褙铺。」《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只听得桥下裱褙铺里一个人叫道:『我儿出来见郡王!』」也作「背褾」、「表背」、「裱背」、「裱背」、「褾背」。
拆词解释
裱:◎裱 biǎo 〈动〉 (1)装潢书画的俗称。用纸、布或丝织物做衬托,衬糊在书画下面把书画等粘糊起来 [mount a picture]。如:裱背(装潢字画);裱工(裱褙书画的工匠);裱手(裱褙的技艺...
褙:◎褙 bèi 〈名〉 古代中国的短外衣 [short robe]。如:褙子(背子。一种由半臂或中单演变而成的上衣。始于唐,宋代男女皆穿,因使用和时间的不同,其形式变化甚多);褙褡(无袖的上衣。俗称背心...
裱褙相关词语
- 裱背匠
见“ 裱褙匠 ”。
- 裱衬
犹裱褙。 阿英 《闲话“西湖景”》:“都是单色木刻,再加人工敷彩,然后裱衬成硬片。”
- 裱法
装裱书画的格式。 明 文震亨 《长物志·书画》:“书画小者须穵嵌,用淡月白画绢,上嵌金黄綾条,阔半寸许,盖 宣和 裱法,用以题识。”
- 裱糊
◎ 裱糊 biǎohú[paper a ceiling] 糊纸(用纸或其它材料糊饰房屋内部或物品)
- 裱褙
◎ 裱褙 biǎobèi[mount a picture] 贴在衬垫物上借以加固或供陈列;特指粘贴(如一张纸)在结实的材料上作...
- 裱褙匠
亦作“ 裱背匠 ”。装潢或修补书画的工匠。 明 阮大鋮 《燕子笺·误画》:“[浄围裙扮裱背匠上]门掛招牌利市,家传裱背生涯。” 清 褚人穫 ...
- 褫褙
亦作“裭褙”。犹裱褙。装裱。 宋 王巩 《王氏谈录·评书》:“公言好 永禪师 书,尝得石本《千字文》,手自裭褙,暇则玩閲,至老不倦。”
- 打褙
方言。裱糊布片。 赵树理 《传家宝》:“不过都是些破布片,可是在 李成 娘看来却不那样简单--没有洗过的,按块子大小卷;洗过的,按用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