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庐山真面目
庐山真面目解释精修版
-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比喻不易窥知的事物真相或人的真实面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造句】久仰大名,今日得见您的庐山真面目,真是荣幸之至。
-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也作「庐山面目」。
- 修订本参考资料: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铬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亦作庐山面目。
- 03.清.王韬《淞隐漫录.卷五.白素秋》:「女嫣然不语,即起揽镜自照,笑曰:『今日庐山真面目为君识破矣!』」
- 01.宋.苏轼〈题西林壁〉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源)
- 释义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语出宋.苏轼〈题西林壁〉诗。典源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横看成岭1>侧成峰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3>真面目,只缘4>身在此山中(1)岭:相连的山。(2)峰:高而尖的山头。(3)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4)缘:因为。典故说明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着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书证
庐山真面目基本解释
庐山:在今江西九江市南。指庐山的真实面目。用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人的本来面目。
拆字解释
- 庐:
◎庐 廬 lú 〈名〉 (1)(形声。从广(yǎn),廬声。从“广”,表示与房屋有关。本义:特指田中看守庄稼的小屋) (2)同本义 [hut;cottage] 庐,寄也。秋冬去,春夏居。——《说文》 ...
- 山:
◎山 shān 〈名〉 (1)(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同本义 [mountain]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
- 真:
◎真 zhēn 〈名〉 (1)(会意。小篆字形,从华(huà),从目,从乚(yǐn),从八。《说文》:“仙人变形而登天也。”匕,变化。目,眼睛。乚,隐藏。八,乘载的工具。本义:道家称存养本性或修真得道...
- 面:
◎面 靣 miàn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2...
- 目:
◎目 mù 〈名〉 (1)(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同本义...
成语出处: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成语繁体:廬山真靣目
成语简拼:LSZMM
成语注音:ㄌㄨˊ ㄕㄢ ㄓㄣ ㄇㄧㄢˋ ㄇㄨ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5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事物。
成语结构:偏正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庐山真面
成语例子:善作诗今只一家,方见庐山真面目也。(清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四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