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成语大全
举棋不定的意思
举棋不定
jǔ qí bù dìng
举棋不定解释精修版
-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 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麽走。比喻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造句】他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做什麽事都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 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后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 修订本参考资料: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后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十二˙酷忍: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 04.《续资治通监.卷一四一.宋纪一四一.孝宗乾道六年》:「弈者举棋不定犹且不可,况谋国而无定规乎?」
- 03.《新唐书.卷八○.太宗诸子列传.郁林王恪》:「(长孙)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
- 02.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一二.酷忍》:「承乾既废,立高宗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谏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戒,储位至重,岂宜数易。』」
- 01.《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甯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源)
- 释义本指拿着棋子,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典源《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卫献公自夷仪使与甯喜言,甯喜许之。大叔文子闻之,曰:「乌乎!《诗》所谓『我躬不说,皇恤我后者。』甯子可谓不恤其后矣。将可乎哉?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终也,思其复也。《书》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诗》曰:『夙夜匪解,以事一人。』今甯子1>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2>,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哉!」(1)甯子:甯喜,春秋卫国人,生卒年不详。甯,音ㄋ|ㄥˋ。(2)耦:音ㄡˇ,指下棋的对手。典故说明「举棋不定」本指下棋时,不能决定下一步怎样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一个故事:春秋时,因为无道被驱逐在外的卫献公,派使臣来和甯喜商议回国复位的事情,甯喜同意了。大叔文子听到之后就说:「唉!《诗经》有言:『我自身都不见容于人,哪里还顾得到我的后代?』甯喜可说是不顾后代的人。怎麽可以答应这件事呢?君子行事要考虑周密,《书经》上说:『凡事自始至终都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才不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之中。』《诗经》也说:『要日夜努力不懈,全心全意地侍奉国君。』今天甯喜对迎立国君复位这事的态度还不如下棋来得慎重,他怎能免除祸害呢?下棋的人如果拿着棋子却不知道下在哪里好,就无法战胜对手,更何况是迎立国君这样的大事而无法拿捏恰当?他一定免不了灾祸。九世相传的卿族,若这样一举被灭掉,真是太可悲了!」果然,卫献公回国重登王位之后,便找了个藉口,把甯喜全族给灭了。后来「举棋不定」就用来比喻做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书证
举棋不定基本解释
举:拿起;拿着。拿着棋子不知道该怎么下。比喻临事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
拆字解释
- 举:
◎举 舉、擧 jǔ 〈动〉 (1)(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2)同本义 [raise;lift up] 举,对举也。——《说文》 举,擎也。——《广韵》 其坚不能自举也...
- 棋:
◎棋 棊、碁 qí 〈名〉 (1)(形声。从木,其声。本义:古时通称博奕的子为棋)同本义 [chess or any board game] 棊,博棊也。——《说文》 五簙或谓之棊。——《方言》 故行...
- 不:
◎不 bù 〈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
- 定:
◎定 dìng 〈形〉 (1)(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2)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stable;smooth and steady] 定,安也。...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
成语繁体:舉棋不定
成语简拼:JQBD
成语注音:ㄐㄨˇ ㄑㄧˊ ㄅㄨˋ ㄉㄧㄥ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4字成语
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补充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优柔寡断
成语例子:对于“逃匿”震南村中,拒不从命的小小的胡杏,他们却是举棋不定。(欧阳山《苦斗》七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