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成语大全
颠扑不破的意思
颠扑不破
diān pū bù pò
颠扑不破解释精修版
- 颠:跌倒;扑:拍打。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形容理论、学说等完全正确;无可辩驳。
- 无论怎麽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移,经得起考验。【造句】多麽老的人都曾经年轻过,这可是颠扑不破的道理,谁都推翻不了。
- 无论怎麽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朱子语类.卷五.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着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也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碎」。
- 修订本参考资料:无论怎麽敲打,也不会损坏。比喻理论真确,不能改易。朱子语类˙卷五˙性理二: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文明小史˙第三十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着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亦作颠簸不破、颠扑不碎。
- 03.清.梁章钜《楹联丛话.卷四.庙祀下》:「潮州双忠祠,祀张、许二公,联云:『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本色语,颠扑不破。」
- 02.清.浦起龙《史通通释.卷二.世家》:「乃悟世家二字,千古唯孔氏颠扑不破。」
- 01.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源)
- 释义无论怎麽摔打都不破。比喻理论真确可靠,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语出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牢不可破」典源◎1宋.朱熹〈与张钦夫书〉其二(据《朱子文集.卷三○》引)明道先生曰:「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1>、无病败耳。高明之意,大抵在于施为运用处求之,正禅家所谓石火电光底消息也,而于优游涵泳之功似未甚留意。(1)渗漏:喻指文字、语言的破绽。◎2《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伊川「性即理也」,横渠「心统性情」二句,颠扑不破!典故说明朱熹(公元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南宋婺源人。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闽学的创始人。一生着述繁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来历朝学子必读的教科书。其学说源自北宋的程颢、程颐,故后人常以「程朱学派」称之。典源摘自朱熹写给张钦夫的书信,内容提到关于心性方面的修养工夫:若要导正心性,则必须循着致知、诚意的次序,从中下功夫,才能达到「心无时不虚」的境界;如果可以一直在这方面努力,就可以常存此心,如此则动静如一,不偏于任何一处。程颢也曾经说过:如果可以从身体力行中体会并且得到乐趣,到达此一境界后,就不必害怕无法把持心性。朱熹赞同程颢所言,认为要能如此下功夫,才是真正不会被推翻,没有任何破绽、缺点的真理。典源又见《朱子语类.卷五.性理.性情心意等名义》。内容则是表述伊川先生(程颐)主张的「性即理也」以及横渠先生(张载)所主张的「心统性情」二句理论深远,是永远不会被推翻的至理名言。其中也用到「颠扑不破」一语。后来「颠扑不破」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比喻理论真确,永远不能被改易或推翻。书证
颠扑不破基本解释
颠:跌倒;扑:拍打。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形容理论、学说等完全正确;无可辩驳。
拆字解释
- 颠:
◎颠 顛 diān 〈名〉 (1)(形声。从页(xié),真声。本义:头顶) (2)同本义 [crown of the head] 颠,顶也。——《说文》 班序颠毛。——《国语·齐语》 诲于华颠胡老。...
- 扑:
◎扑 撲 pū 〈动〉 (1)(形声。左形,右声。本义:击,打) (2)同本义 [beat;strike] 扑,挨也。——《说文》 扑,击也。——《广雅》 连杖曰扑。——《通俗文》 荫不祥之木为雷电所...
- 不:
◎不 bù 〈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
- 破:
◎破 pò 〈动〉 (1)(形声。从石,皮声。本义:石头开裂;破碎,碎裂) (2)同本义 [burst;crack;break] 破,石碎也。——《说文》 石破天惊逗秋雨。——李贺《李凭箜篌引》 沉船...
成语出处:宋 朱熹《朱子全书》:“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成语繁体:顛撲不破
成语简拼:DPBP
成语注音:ㄉㄧㄢ ㄆㄨ ㄅㄨˋ ㄆㄛ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4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不刊之论
成语例子:何况六斤比伊的的曾祖,少了三斤,比伊的父亲七斤,又少了一斤,这真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实例。(鲁迅《呐喊 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