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成语大全
同病相怜的意思
同病相怜
tóng bìng xiāng lián
同病相怜解释精修版
-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 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彼此互相同情。【造句】他们两人从小在育幼院长大,彼此总是同病相怜、互相扶持。
- 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恐惧寘怀,昭谷风之盛典。」《红楼梦.第四五回》:「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 修订本参考资料: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恐惧寘怀,昭谷风之盛典。红楼梦˙第四十五回: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
- 06.《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九回》:「暗想我父亲去世那年,我也只得十五岁,也是出门去运灵柩回家的;此人可谓与我同病相怜的了。」
- 05.《儿女英雄传.第八回》:「后来听到他令尊的那番委屈,又与我父亲所遭的冤枉大略相同。因此我从这任侠尚义之中,又动个同病相怜之意,便想救他这场大难。」
- 03.唐.白居易〈戏赠梦得兼呈思黯〉诗:「顾我独狂多自哂,与君同病最相怜。」
- 02.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恐惧置怀,昭〈谷风〉之盛典。」
- 01.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下之水,回复俱流。」(源)
- 释义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语出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同忧相救」、「物伤其类」典源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阖闾见白喜而问曰:「寡人国僻远,东滨海,侧闻子前人为楚荆之暴怒,费无忌之谗口,不远吾国,而来于斯,将何以教寡人?」喜曰:「楚国之失虏,前人无罪,横被暴诛。臣闻大王收伍子胥之穷厄,不远千里,故来归命,惟大王赐其死。」阖闾伤之,以为大夫,与谋国事。吴大夫被离承宴问子胥曰:「何见而信喜?」子胥曰:「吾之怨,与喜同。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1>。惊翔之鸟,相随而集。濑2>下之水,回复俱流。』胡马望北风而立,越鷰向日而熙,谁不爱其所近,悲其所思者乎?」被离曰:「君之言外也,岂有内意,以决疑乎?」子胥曰:「吾不见也。」被离曰:「吾观喜之为人,鹰视虎步,专功擅杀之性,不可亲也。」子胥不然其言,与之俱事吴王。(1)同忧相救:有相同忧戚的人互相救助。见「同忧相救」。(2)濑:沙或石上浅而急的流水。典故说明《吴越春秋》这本书,记载了春秋时吴、越两国的历史。伍子胥原为楚国大臣,楚王听信谗言杀害其父兄,伍子胥因而逃到吴国,受到吴王阖闾的重用。后来楚国的白喜也因其祖父被谗言所陷,遭平王杀害,而投奔到吴国。伍子胥向吴王引见他,使他也同样受到阖闾的重用,并常与之商讨国事。吴国的另一大臣被离相当不解,便问伍子胥说:「您为何初见白喜就如此信任他?」伍子胥回答:「这是因为我的遭遇和白喜一样。你应该听过〈河上歌〉吧?里面有一段歌词说:『同病相怜,同忧相救。』就好像受惊的群鸟,聚集而飞;受阻的流水,回旋聚合。我这样是同病相怜。有谁不会因思念故乡,而更同情和自己有类似遭遇的同乡呢?」「同病相怜」就是直接摘自此处的一个成语,被用来指有同样不幸遭遇的人互相同情。书证
同病相怜基本解释
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怜:怜惜。
拆字解释
- 同:
◎同 (1)衕 tòng (2)——见“胡同” hútòng (3)另见 tóng◎同 tóng 〈动〉 (1)(会意。从冃,从口。冃(mào),重复。本义:聚集) (2)同本义 [converge]...
- 病:
◎病 bìng 〈名〉 (1)(形声。疒形丙声。本义:上古时指重病) (2)同本义 [be seriously ill] 病,疾加也。——《说文》 疾病外内皆埽。——《仪礼·既夕礼》。注:“疾甚曰病。...
- 相:
◎相 xiàng 〈动〉 (1)(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说文》 ...
- 怜:
◎怜 憐 lián 〈动〉 (1)(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2)同本义 [pity] 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说文》 矜憐抚掩之也。——《尔雅》 独不怜公子姊邪?——《史...
成语出处:汉 赵晔《吴越春秋 阖闾内传》:“子不闻《河上歌》乎?同病相怜,同忧相救。”
成语繁体:同病相憐
成语简拼:TBXL
成语注音:ㄊㄨㄙˊ ㄅㄧㄥˋ ㄒㄧㄤ ㄌㄧㄢˊ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4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人。
成语结构:主谓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近义词:患难与共
成语例子:同病相怜,缀河上之悲曲。(南朝梁 刘璠《广绝交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