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的拼音,耳的笔顺,耳的意思
笔顺图
耳的解释精修版
- ◎耳 ěr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3)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 ěr ㄦˇ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 凡器物两旁附有以便于提携的把手均称为「耳」。《易经.鼎卦.六五》:「鼎,黄耳金铉。」《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 二一四部首之一。
- 闻、听。《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大夫,晋重列也。今无功而受,非晋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汉书.卷九七.外戚传上.孝景王皇后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矣」、「了」。《史记.卷一一○.匈奴传》:「且所给备善则已;不备,苦恶,则候秋孰,以骑驰蹂而稼穑耳。」
-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论语.阳货》:「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 脊椎动物的听觉器官与平衡器官。分外耳、中耳、内耳。 【组词】:牛耳、如雷贯耳 ◎
- 器物两旁所附似耳的把手。 【组词】:鼎耳
- 助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组词】:想当然耳。
- 人及动物的听觉器官。 【组词】:「耳朵」、「耳聪目明」。
- 形状像耳朵的东西。 【组词】:「木耳」、「银耳」。
- 器物的两旁附有如人耳,便于提携的提把。 【组词】:「鼎耳」。
- 位于句末,表决定的意思。相当于「了」。
- 位于句末,表限制的意思。相当于「而已」、「罢了」。 【组词】:「想当然耳。」
- 位于句末,表惊叹。相当于「邪」、「乎」。 【组词】:「父子如此,何其快耳!」
耳基本解释
耳
ěr ㄦˇ
1、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耳垂。耳鬓厮磨(mó)。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2、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3、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4、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5、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6、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的象形字
耳的英语解释
名ear;anyear-likething;earofautensil;onbothsides助[书](罢了)only;just;
耳的词语
- 大耳儿 :
指 刘备 。 备 耳大,能自顾见之,故称。见《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后汉书·吕布传》:“﹝ 曹操 ﹞乃命缓 布 缚。 刘备 曰:‘不可,...
- 耳跟厢 :
耳旁;耳朵边。《全元散曲·归来乐》:“快活煞,心窝里无牵掛,耳跟厢没嘈杂。”
- 耳鼓 :
耳膜。亦泛指耳朵。 叶紫 《夜哨线》:“微风将一阵凄切的呜咽声送进到他的耳鼓中来。” 郭澄清 《大刀记》第十章:“在这个不拘形式的讨论会上,...
- 鹿耳巾 :
头巾名。 唐 刘商 《鹿耳巾歌》:“ 赵侯 首带鹿耳巾,规模出自 陶弘景 。”
- 耳绊 :
鞋帽上作带子穿系之用的扣绊,以状如耳,故名。 郭沫若 《广寒宫》:“他又戴一顶红耳绊儿的黄风帽儿。” 郭沫若 《豕蹄·漆园吏游梁》:“有时应...
- 耳咽管 :
从中耳向下通咽部的管子,由骨和软骨构成,有调节鼓膜内外两边压力的作用。也称欧氏管。
- 惊耳骇目 :
耳闻目见后内心震惊。 南朝 宋 刘义庆 《幽明录》:“须臾,云晦雷发,惊耳骇目。”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王昌龄》:“又‘长亭酒未醒,千里...
- 窗外有耳 :
指秘密言谈可能泄密。
- 洞心骇耳 :
形容使人震惊。
- 两耳塞豆 :
比喻为局部的或暂时的现象所迷惑,不能认清全局或看到根本。
带耳字的成语
第1个字是耳的成语:耳染目濡 耳闻不如目见 耳软心活 耳目之欲 耳濡目染 耳后风生 耳提面命 耳听心受 耳目心腹
第2个字是耳的成语:垂耳下首 庸耳俗目 咬耳朵 口耳并重 六耳不同谋 倾耳拭目 洗耳恭听 逆耳忠言 挝耳揉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