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装EeePC时我就有一种感觉,是什么因素,让原本搭载Linux作业系统的笔记型电脑,要转换到另外一个Linux版本居然比从Windows的电脑转换到Linux更加麻烦?尤其是,换装后的EeePC的支援度实在是差到令我无法想像的地步。
我使用的是Ubuntu作业系统,号称在所有版本中最不需要烦恼硬体的版本。但是在同样是Linux作业系统转换版本后,连常用的麦克风、网路卡、无线网路卡这些都无法正常支援。
我觉得这事情的问题不是在于Linux的硬体支援度有多差,而是我不太相信这些被广为使用的功能,找不到Windows与Linux都能正常工作与预设支援的晶片。我不得不怀疑这些晶片ASUS特别挑过的,而目的是让大家不能够轻易的转换到其他Linux版本,这样就会有更多人使用它们的EeeOS (他们自己的Linux版本,我以此称之) ,或者直接换成Windows。
我不晓得拒绝由原本Linux版本切换到另外一个Linux版本的目的是什么,或许只是希望不要使用太多Open Source的软题,而藉由这些已经被广泛Open Source软体的原始码中,了解更多EeePC硬体本身的资讯。但这又有什么用?这些总是会被Hack掉的。
我并不是Linux基本教义派,我自认为是务实的开源码派。我认同自由软体的基本教义,他是我的终极目标,而开源码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已。从开源码到自由软体没有?触,他们只是阶段的不同罢了。我不能算是一个Linux开发者,jserv、pcman他们才是,我顶多只能算是一个推广者,我所追求的是一个更开放的作业系统使用环境,并且能够经由市场的竞争,让这个环境更为先进、好用。
回过头来,ASUS EeePC Linux版真的能算是Linux吗?还是他原本就没有开放的诚意?只是使用Linux的另外一种封闭作业系统?
作为台湾第一个被自由软体基金会威胁要告的公司(好像是某AP用了ipfilter却没有公开修改过的原始码,所以被寄存证信函的样子,有错请指正),但最后却因为开放原始码获得更多利益,例如修改了以后插上一颗随身硬碟就变成有FTP的无线AP,造成产品热卖,他们应该是最了解开源码所带来好处的公司。
但是为什么会生出EeePC这样的Linux(?)产品?台湾真的有厂商懂什么是开源码吗?开源码的好处就是让使用者更容易发挥创意,创造出产品的附加价值!这才叫自由,这才叫开源;这才叫分享,这才是Web 2.0!
前些日子,我们所请来一个台湾软体厂商的副总来演讲。我问他们的软体什么时候才有Linux版。他们说他们也曾卖过Linux版的,可惜最后买的人不多,拿回来的钱比掏出来的还多。其实他们的软体Windows版买的人就不多了,他们也是靠着大量的散布造成市场效应,最后靠着少许守法有良心的使用者付钱才有钱赚的。他们可以忍受Windows版产品的散布,却无法忍受Linux版的散布。
如果只算实际上能得到的金钱,大概就是他们所说的那个样子。但是如果加上附加利益,那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首先我要指出的是,开发Linux版软体并不是只有从头开发全新的一种方法,还有许多迂回的方式。例如赞助已存在的开源玛专案,或是让Wine这种模拟程式可以正常执行,都是一些方法。
以赞助Wine这种模拟专案为例,他们公司一样只要开发一套软体,卖一套软体,但是却能够同时在不同的平台上Run,达到真正「跨平台」,也同时开发不同作业系统的潜在客户。 Google的Picasa与Google Earth就是藉由这种方式达成。
以赞助现成类似专案为例,他们则是达到提高产业进入门槛,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扶持开源码专案产品能够比自己的产品差,却比对手的产品好,这样便达到一个极大的杀伤力。当然,有可能会造成自己的产品与开源玛产品竞争的窘境,但是等到那个时候,该专案早就因为公司的大力支持,而与品牌连结,到时可用的策略就更多了。
回到EeePC ,作为一个将新市场开疆拓土的产品,更需要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去Google看看「EeePC Ubuntu」是不是会看到「解放你的EeePC」的字样? 「解放」意味着让产品更有「创意」、与「实用」,如此便表示产品的价值更高,与其他牌比起来,使用者自然会去买价值较高的东西,则又达到了促销的作用。而回到源头, ASUS只不过挑选了一个比较容易支援的硬体而已。
我想来想去,始终想不通在Web 2.0的时代,生产利润已经接近于0的时代,「自私」到底能够为公司带来什么。
骂完公司,回头念Linux的不是。
这次有问题的,最后还是硬体驱动程式的问题。可能因为核心的开放,造成开源码驱动程式也必须跟着新核心重新编译。我认为这是没有逻辑的。 Linux核心早已支援动态载入,但为什么驱动程式还要随着核心的更新而重新编译。驱动程式规格有重新大改吗?没有,那为什么不能沿用?原谅我不是资工本科系毕业。但是这样的架构下,硬体厂商又怎么会想要开发Linux Driver呢?
更何况驱动程式事关机密,也没有理由要硬体厂商提供开源的驱动程式给你重新编译。
与Wine专案类似的理由,我认为ndiswrapper专案应该大力支援,如此硬体厂商只要写一个驱动程式,便可以同时「跨平台」。而这类Windows规格早已内化到企业能力的东西,Linux都应该要支援,如此便可以广纳百川,让自己真正成为先进易用的作业系统。
当然,也应该要提供Linux硬体认证,像是Linux Hardware Compatibility Lists & Linux Drivers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qingfengpo 于 2008-06-14 15:42:48发表:
偶尔还是能遇到Linuxer 的,哈哈,不要太指望Linux能识别100%的硬件,M$大玩M$ Sign的年代里,对于一个营商环境急剧恶化的地方,能吃饱就已经很难了!
我们要尽最大努力的向普通人,身边的每一个朋友推广Unix 或 Linux,我们国家太需要自已的Unix了,直到有一天,Merchants发现连刚出生的幼儿园的Babies都在敲ls -al|more,就是我们这一群Old Linuxer欣慰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