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今年春天里,我体验最新最热的Linux发行版本Ubuntu的易用性的情况实录(版本不算太老吧?),我的记录会尽量客观描述:
开始,单位里有个同事是Ubuntu迷,一再向我提起,Linux是如何地今非夕比,于是我决定再试试它。这时,我家里有些淘汰下来的零件,又补上一些,准备弄成个“文件服务器兼下载工作站”(说是淘汰的,其实配置还接近主流,P4 2.6C超线程,1G内存)。于是下载了当前最新版的Ubuntu,装上了。
碰到的问题是:安装很顺利,的确很有进步,但网卡没认出来。开始我以为这不会有什么麻烦,因为我的主板驱动盘上有Linux驱动这一项。但等我打开这个驱动文件夹的时候,就开始觉得有些麻烦了,因为所谓的驱动程序还是一些源代码。
我在Linux系统上没多少使用经验,不过好歹用过大半年Qt,从DOS时代就开始接触C语言,自己写过Make文件,我还不至于被源代码给挡住。于是,开始寻找系统里安装的gcc或者g++什么的,我记得从前用红帽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很容易找到的,当然,我很快发现在Ubuntu上,这不是默认会安装的组件。事实上,似乎什么开发工具都没有。当然,Windows也是这样的,易用的系统优先考虑的不应该是开发人员,我完全理解。
那么,Ubuntu应该如何追加组件呢?我开始遍历所能找到的各种菜单和设置界面,把自己定位于刚开始使用Windows那个时候的自己----我还是打算花些功夫掌握这个系统的。
我发现:在Ubuntu的桌面上,一眼看上去,似乎有两个任务栏……在每个任务栏上,都有一些不同的可设置的东西,哦,不是完全不同,有些是重复的……Ubuntu不是Windows,我提醒自己,不过,那些向我推荐它的人,不是说它“像Windows一样好用”吗?不管了,我只要找到C语言编译器就行。
应该有一个类似“添加/删除程序”那样的控制面板图标的吧?没错,有的,而且不止一个!里面的内容呢?也是既相似又不同!我到这个时候真是非常迷惑了(Ubuntu高手也许能猜到我发现的都是什么,不过几个月后的我,已经想不起这些细节了)。
我只能继续遍历,并试图安装所有看起来像能满足我的需要的东西。当然,高手们或许能猜到我又碰到了什么问题:这些组件都需要另外下载。可如果我的Ubuntu能上网,我就不需要下载它们了----这让我有种碰上第22条军规的感觉。我还有两台装着Windows的机器,我本来以为,用它们下载完Ubuntu的安装包就万事大吉了呢。于是,尝试其它途径----想直接从Ubuntu网站上找到并下载我要的安装包,恐怕不是菜鸟所能做的;上生产商主页和搜索引擎找另外的驱动,能找到,不过也都是源码。
我的那个同事正好又出差了。于是,我老婆又从论坛里找来一个从前用红帽的高手----他比我们强多了,而且立刻喜欢上了Ubuntu,可用了一个晚上也没能解决这个网卡驱动问题。
最后,我的同事出差回来了,他立即告诉我,应该安装什么组件----当然,事实证明并非因为我太傻瓜,他也承认,这个组件的名称和说明,完全没有反映出它的性质,根本连边都不靠。而这时,我当然早就改回用Windows了。而我这位同事,也不再跟我提Linux已经多么傻瓜化----事实是,掌握Linux所需要投入时间及精力,对我这个不能算电脑菜鸟的人来说,也不是轻松的事,在易用方面的差距,其实并未拉近多少。起码对我这样的程序员来说,Windows根本没学过,把所有菜单和控制面板项目遍历一遍花不了多少时间,几乎立刻就能上手----Linux可能吗?
我自己身为程序员,对版权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不要问“中国什么时候能有自己的比尔?盖茨”,在目前情况下,怎么可能出什么“比尔?盖茨”?!在前面的发言中,还颇有几位念经似地说“反垄断”之类,可垄断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他们看来并不完全明白。从这个角度说,我认为正版Windows的定价,如果与Linux所需要的学习时间相比,其实非常便宜----用学习Linux的时间和精力(我预计,要达到Windows一样的程度,需要半年以上),我可以挣得10个以上正版Windows的价钱(考虑到升级只需半价,其实更便宜),足够我今后一辈子用下去。
事实是,我最后决定,买了Vista Business版(不要Ultimate,我对“够用就好”也有很清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