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近义词
若即若离解释
亦作“若离若即”。1.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离。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大抵总宪戇直凌人,岳岳觥觥,朝士必多未满,而与和相若离若即,又未尝不稍歛其锋棱,一时众口詆諆,遂有师相门生之谤。”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后生在后边跟随,若即若离,并不言语。”2.形容事物含混不清。鲁迅《三闲集·匪笔三篇》:“这种拉扯牵连,若即若离的思想,自己也觉得近乎刻薄,--但是,由它去罢,好...
若即若离近义词
- 若存若亡ruò cún ruò wáng有时记在心里,有时则忘记掉。《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后用以形容若有若无,难以捉摸。汉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存若亡。”晋干宝《搜神记》卷一:“超当其梦也,精爽感悟,嘉其美异,非常人之容,觉寤钦想,若存若亡。”明李贽《史纲评要·三皇五帝纪·人皇氏》:“后世人天路隔,心量浅隘,上世之事,若存若亡矣。”似有若无。《文选.马融.长笛赋》:「微风纤妙,若...
- 欲就还推
- 不即不离bù jí bù lí1.佛教语。谓诸法相状虽异而性体则一。《圆觉经》卷上:“不即不离,无缚无脱。始知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唐窥基《成唯识论述记》卷七:“但法生时,缘起力大,即一体上,有二影生,更互相望,不即不离。”宋苏轼《周文炳瓢砚铭》:“不即不离,孰曰非道人之利器。”2.形容既不亲近,也不疏远。《儿女英雄传》第二九回:“到了夫妻之间便合他论房幃资格,自己居右,处得来天然合拍,不即不离。”黄远庸《政海之一...
- 貌合神离mào hé shén lí1.亦作“貌合心离”、“貌合行离”。表面上关系密切而实际上内怀二心。旧题汉黄石公《素书·遵义》:“貌合心离者孤,亲谗远忠者亡。”晋葛洪《抱朴子·勤求》:“口亲心疎,貌合行离。”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得新忘旧》:“自有此宠復,神意即淡然,偶有酬对,亦只貌合神离耳。”邹韬奋《沉闷的欧洲与明朗的远东》:“于是欧洲反侵略的和平国家又一度表现着貌合神离的姿态,为侵略国家所快意。”2.表面相似而实质不一样。清陈...
- 敬而远之jìng ér yuǎn zhī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虽表示尊敬,但保持距离,表现出既不亲近也不得罪的态度。语本《论语.雍也》。【造句】他的个性孤僻怪异,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指对鬼神要存有尊敬之心,但不涉于迷信。语本《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引申为虽表示尊敬,但保持距离,既不亲近、也不得罪。《老残游记.第一一回》:「若遇此等人,敬而远之,以免杀身之祸,要紧!要紧...
- 半推半就bàn tuī bàn jiù心里愿意,表面上却不肯答应或接受。形容假意推辞。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半推半就,又惊又爱。”《红楼梦》第四十回:“鸳鸯也半推半就,谢了坐,便坐下。”巴金《灭亡》第八章:“我起先推口说,我是外国人,夹在她们中间会使她们不方便,又故意找了些不大近情理的推辞,但终于半推半就地被房东女儿拉下去了。”◎半推半就bàntuī-bànjiù[acceptw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