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事宁人的意思
息事宁人
词语息事宁人
拼音xī shì níng rén
息事宁人基本意思
◎ 息事宁人 xīshì-níngrén
[gallant;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纠纷,使人安宁(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
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后汉书·章帝纪》
息事宁人意思精修版
- 1. 谓不生事扰民。《后汉书·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寧人,敬奉天气。”《清史稿·高宗纪二》:“己卯,以用兵 金川 劳费,密諭 傅恒 息事寧人。”2. 泛指平息人事纠纷。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五》:“畏鬼者常情,非辱也。谬答以畏,可息事寧人。” 孙中山 《致国民党员书》:“至于以息事寧人为藉口,而枉道以求合,吾党之士,所不屑为。” 夏衍 《于伶小论》:“先天的具备了旧时代儒生的谦让与息事宁人的心情。”
- ◎ 息事宁人 xīshì-níngrén[gallant;patch up a quarrel and reconcile the parties concerned] 原意是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纠纷,使人安宁(常带有自我牺牲的意味) 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后汉书·章帝纪》
- 6 造句 出处《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二年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筭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筭一岁,着以为令。」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1>,罪非殊死2>且勿案验3>,及吏人条书4>相告不得听受,冀5>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6>。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餍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闲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注解〕(1) 有司:指官员。官员职有专司,故称为「有司」。(2) 殊死:斩首的刑罚。(3) 案验:考验其事,而治其罪。(4) 条书:分条记录。(5) 冀:希望。(6) 天气:四时的运行。 故事汉章帝(公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术,建初四年(公元79)召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遗规,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史家将他与明帝媲美,两朝合称「明章之治」。章帝为人宽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钻凿之类的酷刑。章帝曾下诏,命令所有的官员,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验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间互相告发,一律不得受理,为政以不得生事扰民为重点。后来「息事宁人」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解释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语出《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后用「息事宁人」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 近义词 反义词煽风点火 造句息事宁人的做法,有时只会助长邪恶,于事反无补益。
-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指平息纷争,使彼此相安无事。 【造句】这种息事宁人的做法,只会让问题日益恶化而已。 目录
-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 修订本参考资料: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后多指调停纷争,以使彼此相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三˙滦阳续录五:谬答以畏,可息事宁人。彼此相激,伊于胡底乎?
- 04.《清史稿.卷一五八.邦交志六》:「或更遣使赴日本报聘,辨明开炮轰船原委,以释疑怨,为息事宁人之计。」
- 03.《清史稿.卷一一.高宗本纪二》:「己卯,以用兵金川劳费,密谕傅恒息事宁人。」
- 02.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其时朝廷之上,无不以画疆守盟,息事宁人为上策。而放翁独以复雠雪耻,长篇短咏,寓其悲愤。」
- 01.《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其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源)
- 释义 原指为政不生事扰民。语出《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后用「息事宁人」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典源《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二年春正月乙酉,诏曰:「令云『人有产子者复,勿筭三岁。』今诸怀妊者,赐胎养谷人三斛,复其夫,勿筭一岁,着以为令。」又诏三公曰:「方春生养,万物莩甲,宜助萌阳,以育时物。其令有司1>,罪非殊死2>且勿案验3>,及吏人条书4>相告不得听受,冀5>以息事宁人,敬奉天气6>。立秋如故。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朕甚餍之,甚苦之。安静之吏,悃愊无华,日计不足,月计有余。如襄城令刘方,吏人同声谓之不烦,虽未有它异,斯亦殆近之矣。闲敕二千石各尚宽明,而今富奸行赂于下,贪吏枉法于上,使有罪不论而无过被刑,甚大逆也。夫以苛为察,以刻为明,以轻为德,以重为威,四者或兴,则下有怨心。吾诏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勉思旧令,称朕意焉。」 (1) 有司:指官员。官员职有专司,故称为「有司」。(2) 殊死:斩首的刑罚。(3) 案验:考验其事,而治其罪。(4) 条书:分条记录。(5) 冀:希望。(6) 天气:四时的运行。典故说明汉章帝(公元56~88),名烜,明帝第五子,素好儒术,建初四年(公元79)召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班固等据以作成《白虎通义》;又诏曹褒定汉礼一百五十篇。政事按光武、明帝遗规,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史家将他与明帝媲美,两朝合称「明章之治」。章帝为人宽厚,一改明帝苛察,禁用钻凿之类的酷刑。章帝曾下诏,命令所有的官员,如果人民不是犯了死罪,就不需要查验其罪,如果是官吏之间互相告发,一律不得受理,为政以不得生事扰民为重点。后来「息事宁人」演变为成语,用来指平息纷争,以使彼此相安。书证
拆词解释
息:◎息 xī 〈动〉 (1)(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同本义 [breathe;pant]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
事:◎事 shì 〈名〉 (1)(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同本义 [government post]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
宁:◎宁 寕、寜、甯 nìng (1)宁可;宁愿 [rather;would rather]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
人:◎人 rén 〈名〉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2)同本义 [human being;person;man;w...
使用场景
- 息事宁人是什么意思
- 面对冲突应该息事宁人
- 若曦浣衣局为什么息事宁人
- 中国人息事宁人
- 学校保研息事宁人
- 息事宁人的意思和句子
- 感情中息事宁人什么意思
- 是什么意思息事宁人
- 要求受害者息事宁人
- 息事宁人忍气吞声
- 息事宁人作文事例
- 安静消失 息事宁人
- 善忍则息事宁人
- 息事宁人的视频
- 决定息事宁人英文翻译
- 息事宁人司法解释
- 胸有成竹成语接龙息事宁人最后
- 最新章节 第一千七百九十九章 息事宁人
- 切糕事件息事宁人
- 成语接龙息事宁人开头
息事宁人近义词
息事宁人反义词
息事宁人同音词
- 息休
休息。《宋史·乐志十二》:“天地闭藏,农且息休。”
- 息贲
中医病名。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侯。《素问·阴阳别论》:“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賁者,死不治。”《难经·五六难》:“肺之积,名曰息賁,在右脇...
- 息顷
顷刻,一会儿。《晋书·刘聪载记》:“ 刘琨 去此咫尺之间,狂狷刺客息顷而至。”
- 息黥补劓
谓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语本《庄子·大宗师》:“ 许由 曰:‘而奚来为軹,夫 尧 既已黥汝以仁义,而劓汝以是非矣,汝...
- 佐事
辅佐;侍奉。《左传·昭公七年》:“且追命 襄公 曰:‘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
- 姻事
婚姻之事。《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 刘公 ﹞央媒人 张六嫂 到 孙 家去説儿子的姻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宦娘》:“而 ...
- 场事
指科举考试。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宗藩·圣功图》:“ 焦(焦竑 )丁酉为 北京 副考,遂借场事逐之。至今未用召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
- 刺事
打探事情。《明史·魏大中传》:“ 文言 者, 歙 人。初为县吏,智巧任术,负侠气。 于玉立 遣入京刺事,输貲为监生,用计破 齐 、 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