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半解的意思
一知半解
词语一知半解
拼音yī zhī bàn jiě
一知半解基本意思
◎ 一知半解 yīzhī-bànjiě
[have a smattering of knowledge;know sth.imperfectly] 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
一知半解意思精修版
- 所知不多,理解肤浅。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辨》:“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试题出处宜告人》:“公此言真能从风俗人心起见,不以一知半解取人。” 鲁迅 《书信集·致陶亢德》:“学 日本 文要到能够看小说,且非一知半解,所需的时间和力气,我觉得并不亚于学一种 欧洲 文字。” 毛泽东 《实践论》:“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
- ◎ 一知半解 yīzhī-bànjiě[have a smattering of knowledge;know sth.imperfectly] 形容知之甚少,理解不深不透
- 人类以理性动物自许,认为靠着与生俱来的智慧,可以认识周遭人、事、物,不但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就认为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自以为是科学家,对别人的行为或表现的原因好奇、观察、分析、比较且骤下断语。 近年来认知心理学研究显示,人能即时处理的认识讯息有限,为避免过分操心或增加处理的效率,常用简略的认识作用或「信手捻来的法则」(rules of thumb),处理有关人、事、物的讯息。这是一种「认识吝蔷鬼模式」(cognitive miser model),常犯「偷懒」式认识作用,就是一知半解。 社会心理学家探讨的一知半解有:(1)类型代表(representativeness):即判断对方的类型时,根据与典型的相似度下判断。如在校园看到穿运动服且皮肤黝黑的男老师,通常猜他是体育老师或生活辅导组长。这种判断虽也不无道理,却可能忽略了其他情况,犯了忽略「基本数据误差」(base-rate fallacy)。(2)手头记忆(availability):凭临时记忆或粗略思考所及,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如偶然飞机失事,便误认飞机是最危险的交通工具,忘了机车事故频率更高。因而造成「误信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3)引导作用(priming):即刻收到的讯息,影响相关的回忆,即据以判断。如刚看过恐怖电影的人,走进黑漆漆的巷弄会害怕。 其他的一知半解如定锚作用(anchoring),指受先前事件的误导;框架作用(framing),指受主题铺陈方式影响;模拟作用(simulation),指受想像可能状况的影响,这些都使人不假深思,妄下判断,造成一知半解的情形。--作者:詹昭能
- 5 造句 出处南宋严羽沧浪诗话:「有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语译:有透彻的领悟,也有了事不够透彻的领悟。 解释意指了解不够透彻 故事内容无。 近义、反义词 同义词无。 反义词了若指掌、融会贯通、心领神会 造句这个问题他解说了半天,我仍是一知半解,毫无头绪。
-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 【造句】这个问题我也是一知半解,无法给你圆满的解答。 目录
- 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览群书,熟闻母训,始得一知半解。」
- 修订本参考资料:形容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有透彻之悟,有但淂一知半解之悟。野叟曝言˙第一一八回:愚兄博览群书,熟闻母训,始得一知半解。
- 06.《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安老爷虽是满腹学问,向来对一知半解,无不虚心。」
- 05.《唐宋诗醇.卷三三.眉山苏轼诗一》:「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欤?」
- 03.明.李贽《续焚书.卷一.与焦漪园太史》:「慈湖虽得象山简易直截之旨,意尚未满,复参究禅林诸书,盖真知生死事大,不欲以一知半解自足已也。」
- 02.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
- 01.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若学者以想象臆度,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源)
- 释义 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语或出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典源※#宋.张栻〈寄周子充尚书〉(据《张南轩先生文集.卷一.书》引)1>盖致知力行,此两者工夫互相发也。寻常与朋友讲论,愚意欲其据所知者而行之。行而思之,庶几所践之实,而思虑之开明,不然。贪高慕远,莫能有之,果何为哉?然有所谓知之至者,则其行自不能已,然须致知力行工夫既到,而后及此,如颜子是也。彼所谓欲罢不能者,知之至而自不能以已也。若学者以想象臆度2>,或一知半解为知道,而日知之则无不能行,是妄而已。曾皙咏归之语,亦可谓见道体矣。而孟子犹以其行不掩为狂,而况下此者哉! (1) 典故或见于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2) 臆度:音|ˋ ㄉㄨㄛˋ ,主观的揣测。〔参考资料〕 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辩》论诗如论禅,汉魏晋与盛唐之诗,则第一义也。大历以还之诗,则小乘禅也,已落第二义矣。晚唐之诗,则声闻辟支果也。学汉魏晋与盛唐诗者,临济下也;学大历以还之诗者,曹洞下也。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然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汉魏尚矣,不假悟也。谢灵运至盛唐诸公,透彻之悟也。他虽有悟者,皆非第一义也。我评之非僭也,辩之非妄也。天下有可废之人,无可废之言,诗道如是也。若以为不然,则是见诗之不广,参诗之不熟耳。典故说明对于「一知半解」一语的源头,有人以为来自于宋代大儒张栻的〈寄周子充尚书〉。张栻为宋代着名理学家之一,〈寄周子充尚书〉中有一段文字是讲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学观。他认为学者欲穷究真理,应同时注意到「致知」与「力行」两种工夫,将所知付诸行动,行动时又不断思虑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复始方能有持续的进步。但若为学时未求真知,光凭主观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为所知并据之而行,那麽所得的一切将会是虚妄不实的。张栻这段文字,不但强调了「致知」与「力行」的为学工夫,也阐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后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来形容一个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时代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中,亦见此语。《沧浪诗话》是本文学批评专着,以禅道论诗,主张诗贵妙悟。在〈诗辩〉一篇中便说:「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又说「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悟之浅深自然就影响诗的成就。而有人以为「一知半解」即源于此处的「一知半解之悟」,也是用来形容了解有限,不够深入。书证
拆词解释
一:◎一 yī 〈数〉 (1)(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知:◎知 zhī 〈动〉 (1)(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2)同本义 [know] 知,识也。——《玉篇》 知...
半:◎半 bàn 〈形〉 (1)(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2)同本义 [half;semi-]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
解:◎解 jiè 〈动〉 (1)(词源见 jiě声解) (2)古代乡举,举送入试 [introduce scholar to imperial palace]。唐宋时举进士者由地方推荐发送入京的称为“解”...
一知半解近义词
一知半解反义词
- 一渊不两蛟
比喻两雄不能并立。《文子·上德》:“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淮南子·说山训》:“一渊不两蛟,水定则清正。”
- 一丝两气
1. 犹言上气不接下气,形容心力俱疲。 元 岳伯川 《铁拐李》第三折:“我纔离了三朝五日,儿也这其间哭的你一丝两气。” 元 无名氏 《硃砂担...
- 一面之缘
见过一面的缘分。《红楼梦》第一回:“那僧説:‘若问此物,倒有一面之缘。’説着取出递与 士隐 。” 乌兰巴干 《草原上的驯马姑娘》:“我和她的...
- 一生世
同“ 一生一世 ”。 鲁迅 《呐喊·头发的故事》:“然而推想起来,正不知道曾有多少人们因为光着头皮便被社会践踏了一生世。”
- 闻知
1. 听说;知道。《书·胤征》:“ 羲 和 尸厥官,罔闻知。”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一》:“使四面求医药,天下皆闻知。” 茅盾 《雨天杂写之...
- 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言除天地你我以外,没有别人知道。
- 不知疼痒
见“ 不知痛痒 ”。
- 觉知
1. 觉察到。《史记·淮南衡山列传》:“吏觉知,使 长安 尉 奇 等往捕 开章 。” 唐 刘知几 《史通·暗惑》:“密言臺上,犹惧觉知,羣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