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旨的意思
谕旨
词语谕旨
拼音yù zhǐ
谕旨基本意思
◎ 谕旨 yùzhǐ
[imperial instructions] 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
谕旨意思精修版
- 1. 晓谕帝旨。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杨大年不愿富贵》:“ 真宗 将立 明肃 作后,令 丁谓 諭旨於 杨大年 ,令作册文。”《金史·宣宗纪中》:“庚戌,皇后生辰,詔百官免贺,仍諭旨曰‘时方多难,将来长春节亦免贺礼’。”2. 皇帝的诏令。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载垣端华肃顺各款》:“大行皇帝面諭,立皇太子。伊等即假传諭旨,造作赞襄政务名目。”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用人行政,明降諭旨。” 孙犁 《秀露集·关于纪昀的通信》:“皇帝很容易就发见了这种错处,于是得意洋洋地下一道谕旨:对总纂官加以申斥,并且罚俸!”
- ◎ 谕旨 yùzhǐ[imperial instructions] 皇帝晓示臣下的旨意
-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一种。谕,告诉、吩咐之意;旨,意旨之意。〔左传〕记天子谕告诸侯之词;〔宋史.职官制〕记:「官吏用榜谕以告谕人民,皇帝作戒辞以谕百官」。表明谕为以上告下。到了唐代,凡百官有事奏请皇帝,根据皇帝意志起草答覆奏请之人的公文称为敕旨,简称为旨。至宋代开始,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圣旨,皇后发布的旨意称教旨,太子发布的旨意称令旨。大臣下行的命令称钧旨,知府以下发布的命令称台旨。元代称白话诏书为圣旨。明代皇帝命侍臣直接向各衙门口头下达命令或指示,称为圣旨,也称谕旨。清代沿用明制,由于皇帝下达的谕令都冠以「上」字,上谕就成为清代皇帝的专用文书了。谕旨是对皇帝所发布命令的总称,但二者也有区别。凡皇帝主动发布的指示性命令称谕,根据臣工的请示报告而发布的答覆性指示称旨。 唐代玄宗初年设翰林院,开元26年(公元738年),又从翰林院分出学士院,翰林供奉改称学士,为皇帝起草各种文告。由宫中发出的文告称为内制,而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起草的各种文令,经宫外的中书门下发,称外制,总称两制。由于天下用兵,深谋密诏等皆从内制发出。故内制比外制重要。宋元两代沿袭旧制,由翰林学士起草文告。如果翰林学士被加「知制诰」衔,就成为代皇帝起草文告的专职秘书。明代废中书省,取消丞相,皇帝集六部之权于一身。设内阁,由内阁大学士根据皇帝旨意草拟诏令,经皇帝认可后下达诸司,如代皇帝对内外臣工的题奏本章草拟出批覆或批办意见,供皇帝审阅定夺,称作票拟。清代康熙年间,由被称为南书房行走的入值南书房的翰林草拟谕旨。雍正7年(1729),建军机房,后改为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用「奉谕旨」的名义向各部门发布旨令,或直接廷寄给各地督抚。 清代皇帝指挥日常政务主要使用谕旨。由军机大臣承皇帝之意代拟呈阅,经皇帝批阅后,凡属国家重大政令需要中外臣民所共知者,即由内阁公布,为明发谕旨。其式曰「内阁奉上谕」或「内阁奉旨」。凡属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等机密不便发抄者,即以军机大臣奉旨之名义,由军机大臣用寄信形式,直接转达给有关官员,为寄信谕旨,又叫廷寄。文首载明「军机大臣字寄」或「军机大臣传谕」。谕旨为折叠式,白纸墨书,每幅高26厘米,宽11.5厘米。军机处承旨撰拟的谕旨,均另抄于册存档,称上谕档,文稿逐日销毁。对于一些机密要务,皇帝往往亲自用朱笔书写谕旨,称朱谕,格式不受任何约束。对于日常政务,由大学士等拟稿,经奏呈皇帝同意后,用朱笔誊写的谕旨,也称朱谕。论文直书谕某某部及所谕之事,文尾书特谕,通常为折式,称谕折。皇帝用朱笔批于臣工奏章上的谕旨,称朱批谕旨。皇帝口授大臣传达执行的旨意,称面奉谕旨。光绪10年(1885)后,用电报发布的皇帝命令,称电旨。--作者:李红
- 皇帝晓谕臣民的诏书。喻示、晓喻。《金史.卷一六.宣宗本纪下》:「以彗星见,改元,大赦。谕旨宰臣。」
拆词解释
谕:◎谕 諭 yù 〈动〉 (1)(形声。从言,俞声。本义:旧时上告下的通称。也指告诉) (2)同本义 [instruct;tell] 谕,告也。——《说文》 以谕九税之利。——《周礼·掌交》 讶士掌四方...
旨:◎旨 zhǐ 〈形〉 (1)(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bǐ)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 (2)同本义 [delicious...
谕旨同音词雨汁御制谕知豫知寓止预置阈值驭制遇知玉巵寓治御旨喻旨玉质寓直谕指燠质愚智玉卮玉旨玉指愚直寓职预支喻指玉趾愚志玉芝迂执预制鱼炙鱼蛭愚滞隅雉愚知预知逾制迂滞愚质鱼脂迂直娱志余趾鱼掷淤滞逾陟鱼汁余祉语致鱼踯语支俞旨余帙余质羽巵余旨余址余制余致郁滞余智与知羽织纡直予知
- 谕查
下令查核。 清 林则徐 《谕洋商责令外商呈缴烟土稿》:“本大臣奉命来 粤 ,首办汉奸,该商等未必非其人也。合亟諭查。”
- 谕招
谕告并招抚。 唐 韩愈 《刘统军碑》:“ 杨琳 为横, 巴 蜀 靡彫;公由游寄,单船諭招。”
- 谕檄
说明情况安定民心的公文。 宋 王安石 《送文学士倅邛州》诗:“时平无諭檄,不访 碧鸡 祥。”参见“ 諭蜀文 ”。
- 谕饬
谓官府行文告诫。飭,通“ 敕 ”。 清 林则徐 《谕各国商人呈缴烟土稿》:“合行諭飭。諭到,该夷商等速即遵照将夷船鸦片尽数缴官。”
- 御旨
圣旨。帝王的命令。亦以称上级的指示。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三:“鄙人面奉御旨,办理七七周年纪念。”
- 得旨
1. 得到圣旨。《新五代史·唐臣传·郭崇韬安重诲论》:“宰相有非其见时而事当上决者,与其被旨而有所復请者,则具记事而入,因崇政使闻,得旨则復...
- 佛旨纶音
佛的旨意,皇帝的诏令。指必须执行的命令。
- 歧旨
歧义。 清 恽敬 《说仙三》:“若方士之术,则以养得之者也。其书多廋词,多歧旨,芝菌一术也,而以为麟焉,以为凤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