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汉语词典
搢笏的意思
搢笏
词语搢笏
拼音jìn hù
搢笏基本意思
搢笏意思精修版
- 亦作“ 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穀梁传·僖公三年》:“ 阳穀 之会, 桓公 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 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墨子·公孟》:“ 公孟子 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 子墨子 。” 毕沅 校注:“忽即笏字。”《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褘帗带,搢曶夹佩,奉璧南面立于寒下。” 清 吴伟业 《吴门遇刘雪舫》诗:“ 新乐 初受封,搢笏登天廷。”2. 引申指朝见。 明 董谷 《碧里杂存·宝志公》:“ 圣祖 异焉,勅建 灵谷寺 ……命太常岁祭,行搢笏之礼焉。”
- 把笏版插在腰带上。《新唐书.卷一二六.张九龄传》:「故事:公卿皆搢笏于带,而后乘马。」
拆词解释
搢:◎搢 jìn 〈动〉 (1)(形声。从手,晉声。本义:插) (2)同本义 [insert;stick into] 搢,插也。——《广雅》 搢三而挟一个。——《仪礼·乡射礼》 裨冕搢笏。——《礼记·乐记...
笏:◎笏 hù 〈名〉 (1)(形声。从竹,勿声。本义:古代朝见时大臣所执的竹板,用以记事) (2)手板 [tablet] (3)笏板。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
搢笏相关词语
- 搢曶
见“ 搢笏 ”。
- 搢绂
系印绶于身。谓居官。 南朝 梁 陶弘景 《许长史旧馆坛碑》:“君虽搢紱朝班,讽议庠塾,而心标象外,志结霞门。”
- 搢珽
犹缙笏。《礼记·玉藻》:“天子搢珽,方正於天下也。” 郑玄 注:“此亦笏也。谓之珽,珽之言珽然无所屈也。”
- 搢绅録
清 代记载京朝及外省职官履历的书,由书坊逐年刊行,详载各职官的姓名、籍贯、出身等。取古代官吏缙绅垂笏之义为书名。亦称《爵秩全函缙绅全书》。
- 靴笏
亦作“鞾笏”。靴与笏。古代官员在朝觐或其他正式场合用。 五代 马缟 《中华古今注·靴笏》:“靴者,盖古西胡服也……笏者,记其忽忘之心。” 宋...
- 玄笏
墨锭。 宋 人以笏计墨,故称“玄笏”。 宋 苏轼 《赠潘谷》诗:“何似墨 潘 穿破褐,琅琅翠饼敲玄笏。”
- 还笏
1. 唐高宗 将立 武则天 为后, 褚遂良 谏,帝不听。 遂良 致笏殿阶,叩头流血曰:“还陛下此笏!”事见《旧唐书·褚遂良传》。后用以称坚持...
- 木笏司
谓糊涂官。 元 王仲文 《救孝子》第三折:“你要我数説您大小诸官府,一剗的木笏司糊突,并无聪明正直的心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