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典 红联
红联汉语词典
输入词语或其拼音即可,例如 词语ciyu

惚恍的意思

惚恍

词语惚恍

相关汉字 hu huang

拼音hū huǎng 

惚恍基本意思

惚恍意思精修版

  • 亦作“ 惚怳 ”。1.混沌不分;隐约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李善 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 唐 杨炯 《李舍人山亭诗序》:“寥廓兮惚恍,似蓬岭之难行;深邃兮眇然,若 桃源 之失路。” 明 宋濂 《赣州圣济庙灵迹碑》:“休咎有徵神所持,委以惚恍邈难知。”2. 迷迷糊糊。多指神志方面。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夫风经府藏,使人惚怳。” 唐 张说 《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清 李渔 《怜香伴·狂喜》:“都只为竞风流只恐人强,因此上心神惚恍,幻出这倾城模样。” 清 恽敬 《鸡鸣说》:“盖心之警者,其情事之惚恍如此。”3. 游移不定。 晋 木华 《海赋》:“廓如灵变,惚怳幽暮。” 明 宋濂 《龙门子凝道记中·秋风枢》:“予欲下诣清泠之渊,以明月为馆,以文贝为堂, 天吴 九首,变幻惚恍,又不得而往也。”
  •   惚恍或作恍惚,是若有若无、形貌不定的样子。语见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总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老子多用抽象言辞形容道貌,既不可见,也不可听,更不可触摸。道既超乎感官知觉之外,也非言辞能说得明白,唯赖心灵体悟可得。道不但超越乎感官知觉,也超越乎现实世界,没有现实世界的特徵。如果说道有高上的部分,也不会像昊天般明亮;如果说道有低下的部分,也不会像地角般阴暗。总之道既然不可见,也就无法替它定名,只有视若无物。所以说道貌好似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实象的实象,若存若亡,恍恍惚惚。这里「皦」是明亮,「昧」是阴暗,「绳绳」或以为通「冥冥」,或以为是「玄玄」,因为「玄」是「绳」的初文。无论是「冥冥」还是「玄玄」,都是指道体冲寂,深不可测的意思。  道貌惚恍不定,难以把捉,好似无物,不过这并不是说道真的是空无一物的不存在。相反地道有其绝对永恒的实在性,如〔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所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是说道这个东西虽说是恍恍惚惚,形貌不定,然而就是在这冲虚变化之中,有实质作用。虚无道体之中有实象实物,不论这道理如何微妙深邃,难以辨识,却是精纯不移的。这精纯不移的道理非常真实,效验普遍,万事万物的存在皆有以赖之。  从老子对道貌惚恍的描述可见他的学说既是基于高度抽象的形上原理,又不违背现实世界的经验事实。道可谓同时具备「超越性」(transcendence)与「内存性」(immanence)、「原初性」(primordial nature)与「后效性」(consequential nature),道既先乎万物而生,又能化生万物。道既能「复归于无物」,又能「为物」。道既是恍恍惚惚,却又有精有真有信。如此道体与道用可化解人类思想上各种二元对立,在哲学和教育上极具深意。--作者:俞懿娴
  • 混沌不清。《文选.潘岳.西征赋》:「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神志迷糊。唐.张说〈东山记〉:「云木虚吟,惚恍疑梦。」

拆词解释

:

◎惚 hū ——见“恍惚”(huǎnghū)惚 hū ㄏㄨˉ ◎〔恍惚〕见“恍”。参见「恍惚」条。

:

◎恍 怳 huǎng 〈形〉 (1)(形声。从心,況省声。字本作怳,亦作慌.本义:狂的样子) (2)同本义 [mad] 怳,狂之貌。——《说文》 怳,狂也。——《广雅·释诂四》 临风怳兮浩歌。——《楚...

汉字组词惚的组词 恍的组词

惚恍同音词忽荒惚慌惚怳忽恍忽慌忽怳

惚恍相关词语
  • 仓恍

    见\"仓兄\"。

  • 徜恍

    1. 恍然,忽然醒悟。 清 钮琇 《觚賸·石言》:“客乃徜恍自失,逡巡而去。”2. 不真切,难以捉摸、辨认。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

  • 惝恍迷离

    惝恍:也作:“惝况”,失意的样子。迷离:模糊不清。指茫然若失而模糊不清的样子。

  • 忽恍

    见“ 忽怳 ”。

推荐
如果觉得 汉语词典 不错,请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