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意思
顾炎武
词语顾炎武
拼音gù yán wǔ
顾炎武基本意思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加抗清起义,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问渊博,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空谈心理性命。在经学上,重视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在音韵学方面也有很大贡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意思精修版
-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曾参加抗清起义,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学问渊博,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反对空谈心理性命。在经学上,重视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在音韵学方面也有很大贡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继绅,后改名绦;国变后易名炎武,字忠清,号宁人,自称圭年,或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他为亭林先生;江苏崑山人,先世为江东望族。生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一年,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享年七十岁。外,举凡典制、郡邑、掌故、金石、天文、舆地、仪象、兵农等无所不通。清师下江南,他纠合同志,起兵吴江,事败,幸得脱;其母绝食死,遗命不许炎武在清朝为官,他谨遵遗命,并以恢复明社为职志。然以南方民气柔弱,决计北游,往来鲁、燕、晋、陕、豫诸省,并远赴塞外,通观各地形势,阴结豪杰,以图光复;所到之处,进行开垦,由于他善于理财,并联络山西钱商开设票号,虽四处游历,不虞匮乏。 炎武往还边塞二十余年,尝七谒明思陵,五谒明孝陵。曾分析天下大势说:「遍观四方,唯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华阴绾毂关河之险,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出十里之遥。若志在四五,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于是在华阴卜居。炎武有甥徐乾学兄弟,年轻时曾得炎武帮助,后为清朝官吏,尝多次写信促炎武南归,并欲买田奉养炎武,炎武均婉拒不往。 炎武论学,着重以经术明道救世,尝谓:「经学即理学」。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则说:「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呜呼!士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谈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又说:「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然而四者之中,耻为尤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无耻,谓之国耻。」其言均极为切要而沉痛。 炎武治学:第一,强调独立判断,不盗窃古人之成说以为己有。第二,注重实地考察。据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碑〕载:「凡先生之游,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相合,即发书而对勘之。」第三,着重广博考证,无徵不信,每遇一事必详察始末,参以佐证,旁徵博引,必求得多种证据,乃能自信。据〔日知录提要〕中说:「炎武学有本源,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佐证,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抵啎者少。」第四,注重实用。他曾说:「孔子删述之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 炎武痛诋晚明王学末流之弊,说:「今之君子,聚门客数十百人,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方,置『四海困穷』不言,而讲『危微精一』,我勿敢知也。」又说:「今之学者,偶有所窥,则欲尽废先儒之说而驾其上,不学则借一贯之言以文其陋,无行则逃之性命之乡,以使人不可诘。」又说:「昔日之清谈,谈老、庄,今日之清谈,谈孔、孟,……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由此不难想见其胸襟抱负。 由于炎武讲求实学,故对当时之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严厉批评;他在所着〔日知录〕中指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言极为中肯。 炎武生有双瞳,右目微眇,其貌不扬且丑怪,特立独行,尚气节;明亡后志在复明,深恐世人为私欲所蔽,作亡国奴,特提出「知耻」作为修养之重点。又到处留意山川风俗人物之研究,以备复国之需,四处奔走,艰苦备尝,虽未能成功,但绝不灰心。 炎武着述甚丰,最有名的着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及〔日知录〕。前者系讲地理沿革及风俗人情;后者是关于经义、政事、世风、礼制、科举等的札记,内容广泛,包罗万象。他自言:「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乐,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别着〔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书中除讲述经世之术外,尚有文艺小品及历史掌故等杂文。后门人潘来,将〔日知录〕刻印,辑为三十二卷,共千余条,自卷一〔三易篇〕起至卷三十二〔雌雄牝牡篇〕为止。民国以来,商务印书馆将其编入〔万有文库〕,除潘刻三十二卷外,益以〔日知录之余〕四卷,合印成本。炎武其他着作,尚有〔音学〕、〔金石文字记〕、〔求古录〕、〔石经考〕、〔九经误字〕、〔历代帝王宅京记〕、〔五经同异〕、〔昌平山水记〕、〔京东考古录〕、〔北平古今记〕等。--作者:程运
- 2 清初三先生 本 传顾炎武,原名绦,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复以避仇自署蒋山佣,学者尊称亭林先生,江苏崑山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得年七十岁。三十三岁时(1645),清兵渡江南下,崑山城破,母王氏殉节,遗命炎武「无仕异代」。后炎武受到一家仆与仇家的迫害,辗转流徙,顺治十一年,将家仆溺杀,以杀人罪下狱,赖友人救助减刑免死。其后仍受到仇家追杀,于顺治十二年赴北游历,来往于山东、河北、山西、陕西一带,先后六谒明陵。康熙十六年,受荐博学鸿词科,以死力辞。晚岁居陕西省华阴县,全祖望为撰〈神道表〉称:「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可见其认真严谨。着有《亭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于乾嘉考证学有典范性之意义。 归奇顾怪当顾炎武还住在昆山的时后,与同里的归庄交情很好,两人砥性立节,常做出一些违反社会常态的举止来,当时的人都认为他们是狂人,因此有「归奇顾怪」之称谓出来。归庄纵览六艺百家之书,又善写擘窠大字,曾自称「归乎来」「普明头陀」。明亡后与顾炎武起兵,事败后归隐。他的怪异,可在他的草堂大门前的对联,可见一班。「两口寄安乐之窝,妻太聪明夫太怪;四邻皆幽灵之宅,人何寥落鬼何多!」顾炎武小时后体弱多病,多亏嗣母王氏的悉心照顾,才得以挽回生命。但由于一粒豆疹长在左眼睛里,所以病好后,他的左眼几乎丧失了视力,脸上也留下了疤痕,相貌变得非常奇特。但他的性情狷介,才气不凡并有愤世嫉俗的个性。顾炎武三岁患痘,眼有双瞳子,中白边黑,读书一目十行,悟力过人。 二字宁人。本名绦(ㄐ一ㄤ\ 〉,明亡,改名炎武。学者称为亭林先生。江苏 崑山人。炎武才高学博,治学精神,谨严笃实,反对纯文学,为清代朴学导师。毕生心志所注,则在推翻异族统治,发扬民族精神,清末革命志士,多受其精神感召,卒能达成推翻满清,缔造中华之目的,明亡,尝暗结遗民,与台湾 郑成功连络。提出贵创、博证、致用三种研究考证方法。贵创主张不蹈袭古人,博证主张引据参证,详其本末,而证一物一事之实,决无可疑;致用主张学问要及于当世之务,不为清谈浮泛之文。主张穷经致用,反对言之无物之拟古文学,应酬文字、浪漫文学。主张文学应为圣贤立言、明道、载道。学宗程、朱,笃六经,旁涉国家典制,以及天文,仪象、兵农之属。晚年则精研考证,兼嗜金石。着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书。 三目从平定三藩之乱以后,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稳定下来了。但是,还有一点叫康熙帝不大放心,这就是怕有些明朝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于是,他采用一个办法开"博学鸿词科",命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把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马上封他做官。这一招果然很灵,不少全国着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京城,做起官来了。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明朝的臣民,到清朝做官是丧失气节的事。他们宁愿冒杀头的危险,也不肯应召。其中有一个是着名的思想家顾炎武,有人想推荐他应博学鸿词科,他写信回答说:"我这个七十岁的老翁还巴望个什麽?欠缺的就是一死,如果一定要逼我应召,我只能一死了事。"顾炎武是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他的祖父是个很有见识的人,认为读书一定要研究实际。顾炎武受祖父影响,从小喜欢读《资治通鉴》、《史记》和孙吴兵法等书,十分关心时事。后来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着作《天下郡国利病书》。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二十一天后,因为兵力悬殊,终于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斫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婶母(也是他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清朝的臣子,我死后也可以团上眼睛了。"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当时,沿海和太湖一带还有零星的抗清活动,清朝官府防备很严,发现有什麽抗清嫌疑的人,就要加上"通海"的罪名,打进监狱。昆山有个官僚地主叶方恒,想吞没顾炎武家的田地,买通顾家的仆人,诬告顾炎武通海。叶方恒还把顾炎武抓起来,私设公堂,逼他自杀。顾炎武一些朋友为了搭救他,去找在清朝做官的钱谦益帮忙。钱谦益本来是南明弘光政权的礼部尚书,又是个出名的文学家,清兵下江南的时候,他投降了清朝,名声不好。钱谦益表示,只要顾炎武承认是他的学生,他愿意保顾炎武出狱。那位朋友知道顾炎武不肯那样做,就自作主张,假造了一张顾炎武的名帖,送给钱谦益求助。这件事让顾炎武知道了,直怪那朋友多事,非要把名帖讨还不可。朋友不肯讨还,他索性在大街上贴告白,声明那张名帖是假的,弄得钱谦益十分尴尬。经过朋友们的奔走,顾炎武才被释放出来。叶方恒还不肯罢休,派人追踪他。有一天,顾炎武在南京太平门外经过,遭到暴徒袭击,头部受了重伤,幸亏有好心人救护,才脱离危险。顾炎武知道,在江南他是呆不下去了,决心到北方去游历。顾炎武到北方去,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抗清活动。他在那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顾炎武从四十五岁起,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旅店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顾炎武从小读书有个习惯,有一点心得就记下来,后来如果发现错误,又随时修改;发现跟古人议论重复的,就删掉。这样日积月累,再加上他从调查访问得到的材料,编成一本涉及政治、经济、史地、文艺等内容极其广泛的书,叫做《日知录》。这书被公认为极有学术价值的着作。在《日知录》里,他写了一段精辟的话,他认为社会的道德风气败坏,就是亡天下,为了保天下不亡,每一个地位低微的普通人,都应负起责任(原文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就是这样来的)。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成就,历史上把他们合称为清初三先生。资料来源:上下五千年 作者:曹余章 清初三先生明末清初,我国思想界出现了三位重要的学者:黄宗羲(公元一六一○年至一六九五年)、顾炎武(公元一六一三年至一六八二年)和王夫之(公元一六一九年至一六九二年)。他们学问渊博,是具有民族气节的反清爱国志士。 明朝灭亡以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参加了各地风起云涌的反清活动,但不幸都失败了。于是,怀着满腔忧恨,转而从事着述,写下了数量相当多的着作。 黄宗羲,浙江余姚人,他的专长是史学,代表着作是《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系统的说明了他的政治主张和理想,其中很多地方批评专制政治的缺失。 顾炎武,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抗清失败以后,他弃家远逃,走遍北方各省,考察各地的山川形势,关心各地的社会及民生问题。由于明朝末年,学术界喜好空谈,加上政治腐败,导致明朝灭亡,所以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他的代表着作是《天下郡国利病书》和《日知录》。 王夫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反清运动失败后,他为了逃避清廷的追捕,隐姓埋名,四处躲藏,一直到公元一六六九年,才在荒僻的山野定居下来,专心着述。他在儒家思想方面,提出了极为精辟的见解。清初学术界的「三先生」,不仅是反清的爱国志士,更是一代大儒,他们辉煌的学术成就,对后世造成极大的影响。
- 人名。(公元1613~1681)初名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学者。江苏崑山居林镇人。性耿介,曾参加抗清活动。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十部,于分析音学源流与古韵部目上,居承先启后之功。着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目录
拆词解释
顾:◎顾 顧 gù 〈动〉 (1)(形声。从页(xié),头。表示与头有关。雇声。本义:回头看) (2)同本义 [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
炎:◎炎 yán 〈动〉 (1)(会意。从二火。本义:火苗升腾) (2)同本义 [flame] 炎,火光上也。——《说文》 火曰炎上。——《书·洪范》 秉畀炎火。——《诗·小雅·大田》 南有炎火千里。——...
武:◎武 wǔ 〈形〉 (1)(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同本义 [valiant] 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
使用场景
- 永平 顾炎武赏析
- 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 顾炎武 字宁人的翻译
- 顾炎武日知录翻译
- 顾炎武认为 知封建之
- 顾炎武认为知封建之
- 顾炎武跨时代的精神遗产
- 顾宪成与顾炎武的关系
- 顾炎武手不释书
- 颂扬纪念顾炎武词
- 一代通儒顾炎武 ppt
- 顾炎武与友人书的论述方法
- 顾炎武学术特色和成就
- 二月祭奠顾炎武
- 顾炎武简介100字
- 读书破万卷的顾炎武
- 顾炎武的爱国事例
- 顾炎武不释卷 翻译
- 顾炎武的重商抑农
顾炎武同音词
- 顾复之恩
顾:回头看;复:反复。比喻父母养育的恩德。
- 顾彼忌此
顾:顾虑;忌:忌讳。顾虑这个,忌讳那个。形容作事顾忌太多,放不开手脚。
- 顾曲周郞
1.指三国吴周瑜。 2.借指通晓或爱好音乐﹑戏曲的人。
- 顾盻
1. 环视;左顾右盼。多形容自得。 宋 司马光 《观试骑射》诗:“扬鞭秋云高,顾盻有餘鋭。” 明 方孝孺 《益斋记》:“ 元直 长身昂然,顾...
- 朱炎
太阳,烈日。《文选·何晏<景福殿赋>》:“开 建阳 则朱炎艷,啟 金光 则清风臻。” 刘良 注:“朱炎,日也。” 唐 杜甫 《雨》诗:“白谷...
- 火炎
见“ 火燄 ”。
- 毁炎
太阳的光炎。 唐 柳宗元 《天对》:“燬炎莫儷,渊迫而魄。”
- 酷炎
谓权势盛烈烜赫。 康有为 《<日本杂事诗>序》:“如游 扶桑 之都,迈武门之酷炎,美维新之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