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联汉语词典
至平的意思
至平
词语至平
拼音zhì píng
至平基本意思
至平意思精修版
- 1. 旧指贤君在位,公道大行,人尽其力的治世。《荀子·荣辱》:“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荀子·君道》:“故藉歛忘费,事业忘劳,寇难忘死,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汉书·元帝纪》:“五帝三王,任贤使能,以登至平。”2. 极其公平;极其清平。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至公至平,谁与为邻,何必勤勤小让也!” 宋 叶适 《财总论二》:“夫当 仁宗 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世,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皆以财为虑矣。”
- 至平的意思是公平和谐之极。出于〔荀子〕一书,分别见于〔荣辱篇〕与〔君道篇〕。根据荀子学说,人生而「平等」,并无君子小人之别,因后天积习、环境、注错习俗不同,才有君子小人的差别。同时人生而能群能辨,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然而人生而情欲相同,群居共处难免利害冲突。为了经营长治久安、和谐共处的社会生活,古代圣王于是制定礼义法度,使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如〔荣辱〕中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则从人之欲,则势不能容,物不能赡也。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慤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如此使人各称其职,各得之宜,就是经营和谐社会生活的要道,也就是所谓的「至平」:「故仁人在上,则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械器,士大夫以上,至于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尽官职,夫是之谓至平。」如果能以君子治人,小人治于人,士农工商各尽其能,各守其分,则表面看来虽有上下等差之别,实则乃根据公平客观礼法制定人们的等级,因此是最公平的作法。王先谦注解道:「各当其分,虽贵贱不同,然谓之至平也。」即是此意。 人若能营和谐公平的社会生活,内部团结,外侮不来,自然能长保和平。〔君道〕中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如是则虽在小民,不待合符节别契券而信,不待探筹(抽签)投钩(一种分财的方法)而公,不待衡石称悬(用秤)而平,不待斗斛敦槩(量器)而赜(齐)。故赏不用而民劝(美善),罚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劳而治,政令不烦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顺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劝上之事,而安乐之矣。……城郭不待饰而固,兵刃不待陵(磨)而劲,敌国不待服而诎,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谓至平。」在上位者尚贤使能,以礼义治国,自然使百姓悦服,出自内心地守信重义,而毋需外在器物法令,强加束缚规定。如此社会风气淳厚美善,人民生活安乐,外侮不至,就是所谓的「最为公平和谐」。 荀子「至平」与「上一」(参见「上一」)的理论,皆在以「人治」、「德治」、「礼治」为最高的政治理想;强调社会等差必须符应道德人格的等差,即以君子治人,以小人治于人,以礼义法度为准建立公平的社会制度,始能满足人对公义的要求。--作者:俞懿娴
拆词解释
至:◎至 zhì 〈动〉 (1)(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arrive;rea...
平:◎平 píng 〈形〉 (1)(指事。小篆字形,从于,从八。“于”是气受阻碍而能越过的意思,“八”是分的意思,气越过而能分散,语气自然平和舒顺。本义: 语气平和舒顺) (2)同本义 [gentle;m...
至平相关词语
- 至机
1. 最紧要的关键。《管子·揆度》:“人君失二五者,亡其国;大夫失二五者,亡其势;民失二五者,亡其家:此国之至机也。”2. 极其微妙的奥秘。...
- 至事
最重要的事务。古代多指军国大事。《管子·小问》:“其收之也,不夺民财;其施之也,不失有德;富上而足下,此圣王之至事也。”《六韬·军势》:“至...
- 至死不二
到死也不改变。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盖内臣性贪苟得,至死不二,遂传为笑柄。”
- 至不济
◎ 至不济 zhìbujì[at least][口]∶表示最少或最低限度
- 向平之愿
称子女婚嫁事为“向平之愿”,子女婚嫁事毕为“向平愿了”。《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六:“这般一走,便可与 杜郎 相会,遂了 向平 之愿了。” 清 ...
- 东平献颂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汉 明帝 永平 ﹞十五年春行幸 东平 ……帝以所作《光武本纪》示 苍 , 苍 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
- 公平无私
见“ 公正无私 ”。
- 乐平腔
戏曲剧种。弋阳腔的一个支派, 明 末同青阳腔齐名。流行于 江西 东北部。 清 代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