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君子的意思
士君子
词语士君子
拼音shì jūn zǐ
士君子基本意思
士君子意思精修版
- 1. 周 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和士。《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於房中之间,宾主共之也。” 郑玄 注:“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2. 古代指上层统治人物。《墨子·尚贤下》:“而今天下之士君子,居处言语皆尚贤,逮至其临众发政而治民,莫知尚贤而使能,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小而不明於大也。”3. 旧时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荀子·非相》:“有小人之辩者,有士君子之辩者,有圣人之辩者。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 汉 刘歆 《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嘆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宋 王安石 《上皇帝万言书》:“ 文王 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4. 泛指读书人。《儒林外史》第三四回:“但凡士君子横了一个做官的念头在心里,便先要骄傲妻子。妻子想做夫人,想不到手,便事事不遂心,吵闹起来。”
- 「士」、「君子」与「圣人」在荀子学说中是修身治学的三种等级。「士」是修身为学的初阶,泛指立志求学的读书人;「君子」是具备道德品格,足以为民众表率者的通称;「圣人」则指聪明睿智、德行完美、可为天下领袖者,亦即修身为学的最终境界。〔荀子.劝学〕中说:「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解蔽〕篇中进而解释说:「学也者,固学止之也。恶乎止之?曰:止诸至足。曷谓至足?曰:圣也。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故学者以圣王为师,案以圣王之制为法,法其法,以求其统类,以务象效其人。向是而务士也,类是而几君子也,知之圣人也。」就是说为学止于圣人之道,以其最为完备充足。圣人之道偏及所有人伦事理,王者穷尽所有建制法度,合两者则足以为天下百姓准则。所以学者以圣王为师,以其制为法。效法圣王,求得其原理法则,努力从事者即是士,类似圣王者即是君子,德智兼备者则是圣人。即如〔儒效〕中说:「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也如〔修身〕中所说:「好法而行,士也;笃志而体,君子也;齐明而不竭,圣人也。」皆可见荀子以士、君子、圣人为崇法相同理想者之三种不同境界,其中士为初阶,圣人则为终极境界,分论如下。 「士」原为周朝建制后行政人员的最低阶级(余为卿大夫、诸侯、天子),到了春秋时代成为读书受教育者的通称。荀子据时义以「士君子」合称重义轻利、崇法务实的知识分子。在〔不苟〕篇中荀子区分「士」的不同类型:能尊君爱民、通权达变、善于应物的是「通士」:「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物应而至,事起而辨,若是则可谓通士矣」;能不结党营私、蒙上嫉下、公正不阿的是「公士」;「不下比以闇上,不上同以疾下,分争于中,不以私害之,若是则可谓公士矣」;诚信自持,不掩过饰非的是「直士」:「身之所长上虽不知,不以悖君;身之所短上虽不知,不以取赏;长短不饰,以情(实也)自竭,若是则可谓直士矣」;谨言慎行,不妄自尊大的是「悫士」:「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畏法流俗,而不敢以其所独是,若是则可谓憨士矣」。在〔儒效〕篇中则以坚守法纪,不以私害公的为「劲士」:「行法至坚,不以私欲乱所闻,如是则可谓劲士矣。」在〔劝学〕篇则以不明礼宪却能隆重之的为「法士」,与明白礼宪却不重视遵行的「散儒」相对:「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王霸〕篇更以「守千岁之固」的「信士」(固守信法者)、「贤士」、「能士」足以辅弼明主,成立霸业(王业则赖君子);〔礼论〕篇则以士之进修者为「修士」。总括说来,「士」虽是为学修身的初阶,亦当具备通达、公正、诚信、谨悫、刚劲、贤能种种美德,方足以为霸者佐。 至于「君子」原指「居上位者」,以后衍申为有德者的通称。荀子秉承儒家思想,以君子为理想人格,具备多种德行:君子首要在「知道」、守道。这里「道」是指人道,礼让忠信,礼义之统。如〔儒效〕中说:「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所道也。」〔乐论〕中说:「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君子能以礼外修其行,以乐内化其心,总而具备诚仁礼义忠信、勤智公勇诸德;〔不苟〕中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至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君子者,治礼义者也」;〔修身〕中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端悫诚信,拘守而详」、「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怒不过夺,喜不过予,是法胜私也」、「君子之能以公义胜私欲也」;〔劝学〕中说:「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荣辱〕中说:「君子者信矣,而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士君子之勇也」,〔性恶〕中说:「少言则径而省,论而法,若秩之以绳,是士君子之智也」。由此可知,君子诸德兼备,人格完美,正如〔劝学〕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君子除了道德全备,思辨言辞也极其精审周全。所谓「君子必辩」(参见「兼术」),荀子认为君子必然乐于推广仁道,言辩不穷。在〔非相〕篇中荀子并且区分「圣人之辩」与「士君子之辩」:「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不穷,是圣人之辩者也。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圣人聪明睿智,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士君子则慎于谋虑,察纳雅言,以持论公正不党,是「士君子之辩」。 君子既然诸德毕全,以公义胜私欲,隆礼义之统,便可辑和群众,成为治法之源。〔君道〕中说:「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械数者,法之流也,非治之源也;君子者,治之原也」。荀子秉承儒家传统「人治」思想,认为治乱系乎为政者,所谓「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为治理国家的原理原则,但有赖人-君子制定之,执行之。因此君子才是真正的治法本源,至于法令规章则是溯源而下的末流。--作者:俞懿娴
- 旧制士指州长、党正,君子指卿、大夫、士。故后以士君子称上流社会的人。《礼记.乡饮酒义》:「乡人士君子,尊于房中之间。」唐.孔颖达.正义:「士,州长党正也;君子,谓卿大夫士也。」品德高尚而有学问的人。《文选.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此乃有识者之所叹慜,士君子之所嗟痛也!」
拆词解释
士:◎士 shì 〈名〉 (1)(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2)同本义 [bachelor in old China;man] 士,事也。——《说文》 通...
君:◎君 jūn 〈名〉 (1)(会意。从尹,从口。“尹”,表示治事;从“口”,表示发布命令。合起来的意思是:发号施令,治理国家。本义:君主,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2)古代大夫以上据有土地的各级统治者的通...
子:◎子 zì 〈助〉 (1)构词后缀。 (2)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个别量词后缀 (5)另见 zǐ◎子 zǐ 〈名〉 (1)(象形。甲骨文...
- 士类
文人、士大夫的总称。《后汉书·宦者传·孙程》:“臣生自草茅,长於宫掖,既无知人之明,又未尝交知士类。”《晋书·袁耽传》:“ 耽 字 彦道 ,...
- 士众
众士兵。指部队的普通战斗成员。《穀梁传·昭公八年》:“禽虽多,天子取三十焉,其餘与士众。”《孔子家语·相鲁》:“ 费 人攻之,及臺侧, 孔子...
- 士氓
士人与庶民。氓,民。 南朝 梁简文帝 《图雍州贤能刺史教》:“或有留爱士氓,或有传芳史籍。”
- 士子
1. 男子的美称,多指年轻人。《诗·小雅·北山》:“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从事;王事靡盬,忧我父母。” 毛 传:“偕偕,强壮貌。...
- 信君
诚实的国君。《左传·昭公二十年》:“其所以蕃祉老寿者,为信君使也,其言忠信於鬼神。”
- 邦君
1. 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孔 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
- 此君
《晋书·王徽之传》:“﹝ 徽之 ﹞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 徽之 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后因作竹的代称。 唐 岑参...
- 骄君
1. 骄矜的君主。《管子·幼官》:“数战则士疲,数胜则君骄,骄君使疲民,则国危。”《史记·苏秦列传》:“夫骄君必好利,而亡国之臣必贪於财。”...